一物降一物、天敵相剋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有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金木水火土五元素迴圈相生,又迴圈相剋。而以小見大,世界元素物質同樣遵循著相生相剋的原理共同發展,就連生命的延續過程也是如此。
當然,提到的五行相生相剋是屬於哲學方面的理論,而一物降一物、天敵相剋便是生態食物鏈上的一種發展趨勢,比如蚊蟲吃糧食、青蛙吃蚊蟲、蛇吃青蛙、老鷹吃蛇。
在這一條食物鏈中,蚊蟲、青蛙、蛇、老鷹都是屬於捕獵者,可以吃處於它們那條食物鏈之下的物種,而反過來,食物鏈下方的便是被捕食者。
這便是一物降一物,沒有誰永遠是獵物,也沒有誰永遠是捕獵者。
今天咱們就來看看海洋生物之間不同的天敵相剋情況。
海洋生物的天敵相剋表現是什麼樣的?
很多人都見過被端上餐桌的海洋生物,比如海藻、皮皮蝦、章魚等等,這些在我們眼裡都是食物,那麼它們在海洋裡又會吃什麼呢?
- 海藻
海藻很多人都不陌生,氧氣製造者,全球的樹木透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只有五分之一左右,剩下的都是海洋裡海藻的功效。
大部分海藻都是生活在低潮區的淺海里,這個位置的陽光照射十分充足,吸收光、熱也比較便捷,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海浪的衝擊力比深海要平和得多,利於生長。
海藻主要的食物是海水的微量元素、礦物質和細菌體等,海水中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促使海藻形態發育,同時,海藻吸收這些物質時,會在體內形成親糖蛋白;而細菌體則讓海藻本身富含營養物質。
雖然海藻的食物我們看不見,但不得不說,在海洋裡,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的最大天敵就是海藻了。
- 小型海生生物
海藻生活在淺海海底中,這就給了很多小型海洋生物便利,比如海膽。
健康的海膽我們可以直接破殼生吃,而海膽主要的食物來源就是海藻,海膽的下方有五顆堅硬的牙齒,牙齒呈圓形分散,無數年的進化和食用海藻,使得海膽牙齒特別鋒利,在用身體上的刺固定好位置後,海膽沿著海藻邊緣便可以一口口的吃下海藻。
海藻體內的親糖蛋白可以有效地促進食用者的發育、營養儲蓄、防禦力等身體本質,所以海藻也是所有小型海生生物的“糧食站”。
海藻沒有做錯過什麼,只是安靜地在那裡吞吐氧氣,但還是被這些小型海生生物當做了食物,這能怪誰?誰都怪不了,因為海藻對它們有好處,那麼海藻被吃就是情理之中!
- 螃蟹、龍蝦
螃蟹和龍蝦就不再是草食性海生生物了,而是隻帶有一點草食性,大部分時間都是吃肉的。
螃蟹和龍蝦的食物來源就是海膽一類的小型海生生物。雖然海膽有刺,但螃蟹、龍蝦等生物本身帶殼,可以防備海膽帶來的刺痛,同時兩隻孔武有力的大鉗子可以輕易破開海膽的防禦。
之前說過,健康的海膽可以直接生吃,那是因為海膽本身生殖腺含有大量的脂肪酸,這些能夠讓螃蟹、龍蝦等生物恢復本身營養元素,同時,如果是斷肢的螃蟹,多攝取脂肪酸有助於斷肢的快速生長。
- 食肉性中型海生生物
食肉性中型海生生物這一類以鰻魚和蟹虎魚(中華烏塘鱧)為主,因為螃蟹和龍蝦雖然在小型海生生物中以自己的殼佔據優勢,但關節處和殼的硬度在鰻魚和蟹虎魚面前就不夠看了。
淺海地區生活的兩類魚屬,有著非常鋒利的牙齒,同時胃部的消化酶能夠消化掉螃蟹和龍蝦的殼。
在正常的狀態下,鰻魚會吃成年或者說體型略大的螃蟹,而蟹虎魚以懷孕的母蟹和青蟹為主要食物,目前還沒有查出緣由。
當初就有人對這兩類魚做過食物喜好的實驗,最終得出的結便是如此,但並不是唯一性,因為鰻魚和蟹虎魚也會吃海藻等海生植物,用以消化。
而體型在二十釐米至半米左右的程度,以這兩類為代表的魚類,基本上都是以海藻、螃蟹等甲殼類海生動物為食,因為需要螃蟹殼裡含有的物質體和營養元素,這些海生生物才能生活得下來。
- 章魚
章魚在人類餐桌上就是一道特有的美味,但在海洋裡,在這些海生生物面前,章魚展現了它小區域“霸主”的風采,透過隱藏在周圍的八足,章魚可以輕而易舉地困住它需要的鰻魚。
而不是所有鰻魚都有電的,哪怕是狼鰻都沒用,每隻章魚都有自己的居住區域,覓食的時候不會離居住地太遠,一旦捕獵到,會立即返回自己的居住地,享用美食。
章魚與烏賊有點相似,但不是所有的章魚都可以釋放黑墨,這些黑墨就是章魚逃跑所用的道具,可以覆蓋周圍一大批區域。同時黑墨有很強的氣味,可以隔斷依靠氣味追捕的獵食者。
可以說,章魚唯一的武器就是黑墨,它也依靠黑墨躲避了很多災難,就比如石斑魚的攻擊。
- 石斑魚
石斑魚在海洋裡有很多的種類,但最讓人稱讚的是巨型石斑魚。這一類石斑魚體積可以和大型湖泊裡的鯰魚一較高下,平均成年的巨型石斑魚體重在三百斤左右,若對這種體積的魚沒有想象力的人可以參考養了一年的豬,差不多就是三百斤。
除卻人類外,大自然裡的單個動物基本上都是以體積來分辨的,對方是食物還是獵人,全看體積。
而在海洋裡這種法則更嚴重,石斑魚就是這樣的存在,在鰻魚面前耀武揚威的章魚,完全不夠巨型石斑魚看的。
這類魚在飢餓時張開的大嘴可以一口吞下全長一米的章魚,同時,石斑魚數量眾多的牙齒證明了獵物不需要喉嚨蠕動也可以直接吞下。
這便是海洋現狀的天敵相剋,沒有哪個海洋種族是可以獨善其身的,全部都在這個原則當中。
海洋生物的天敵相剋有道理嗎?
顯然這個原則是沒有道理的,但這就是海洋生物的命,處於食物鏈最低端的生物數量是最多的,沒有自我保護手段,只能靠數量來維持自身種族的繁衍,當然這也是它們的優勢。
在任何一個海洋角落其實都可以看見這些生物的存在,即便現在爆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這些食物鏈底層的物種也可以得以保留,世間萬物都有它的自然規律。
雖然對食物鏈最低端的物種不友好,但其他的物種也好不到哪兒去,比如海洋裡處於食物鏈中間段的章魚,下面雖有數不清的鰻魚和海藻等藻類植物可供狩獵,但上面還有石斑魚和其他的掠食者虎視眈眈,而且章魚的種族數量可是算不上多的。
接著再往食物鏈上方看,虎鯨,是海洋裡最頂級的掠食者,在海洋裡沒有天敵。即便有體型巨大的藍鯨,但對於食物鏈上的分化和實際能力來看,虎鯨不存在天敵,可虎鯨的數量又有多少呢?
據統計,整個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海域,虎鯨的數量沒有超過8500頭,這個數量很稀有吧,如果看食物鏈低端的螃蟹,10個平方米的水域,螃蟹產卵就能達到兩萬只,而整個熱帶海域面積有多大就不用說了吧。
因此我們在討論天敵相剋有沒有道理前,需要知曉若沒有這些法則,那麼整個海洋估計都裝不下這麼多的食物鏈低端生物。
所以在海洋裡,天敵相剋其實是在保護海洋本身的發展,同時也在為那些處於低端的物種提供保護。
最有說明的一個例子是中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發起的滅麻雀運動,當時因為麻雀啃食農作物,把麻雀列為害蟲之一,全國一年就滅了19億只麻雀。
而此舉最後造成的後果是,蛇類沒有低端的食物來源,有很大部分開始滅絕,而寄生蟲和毛毛蟲等沒有天敵麻雀的影響,大面積地繁衍,最終導致滅麻雀的第二年,所有農作物顆粒無收,人民的生活越發艱難。
這就是陸地上沒有天敵相剋的後果,失去麻雀,保護不了糧食,還餓死了食物鏈第三層的蛇類,卻剛剛好保護了害蟲,上哪兒找理去?
那麼如果海洋天敵間缺少了一個,會發生什麼呢?
我們把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去掉,剔除出食物鏈,最終導致的是,因為沒有直接對應的天敵,海膽瘋狂繁衍,原本是生活在淺海的礁石和珊瑚叢的海膽,因為生存空間的減少和數量的不正常增加,從而前往海洋深處和淺海海灘上。
海膽的刺保護著它不受軟體動物和魚類的傷害,從而大大咧咧將原物種趕走,把地盤佔據下來,佔據的空間增加,其他物種的空間區域間開始縮小。
其他的物種沒有食物來源和居住空間,只能遷移,過了一段時間,海洋的頂級掠食者發現這片海域居然填不飽肚子了,合適的食物全部搬離,留給它的只有兩個選擇,一是遷移,二是死。
那麼最終發展下來就是海膽獨佔一片海域,生物多樣性直接被破壞,除了海膽就只剩海膽。
同時,海膽的數量只增不減,對於轉換氧氣的海藻來說,就要直接面臨滅頂之災。海膽吃光了所屬海域的海藻,該地區的氧氣在空氣中的佔比會降低,全球的氧氣會為了填補這個空缺而湧現過來,就會間接導致全球氣候變化。
而海膽沒有了食物來源,少部分會前往其他地方,但大部分的海膽走不了。根據海膽的習性,沒有食物時一天也就移動10釐米,食物多的話可能會移動一公尺,那麼根據它們的移動速度來看,大部分海膽將會餓死在這海域裡,死去後的屍體會腐爛滋生病毒,感染整個海域,讓其變成真正意義上的“死海”。
結語
萬物生長有它的規律,不清楚緣由就先別下結論,要知道,存在即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人類雖然表面存在於食物鏈,但卻凌駕於食物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