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農曆壬寅虎年。在動物考古學家看來,虎種群興衰及文化內涵,反映了人類對野生動物的複雜心理變遷。
虎屬於哺乳綱、食肉目、貓科,是體形最大的貓科動物。已知最早貓科動物為距今3000萬年的原貓和距今2000萬年的假貓,我們所知的大多數貓科類群出現在過去的1000萬年間。最古老的虎化石是古中華虎,出自200萬年前的中國華北地區。
文獻記載,虎在中國分佈極廣,歷史上至少在我國20多個省份發現過虎。但在考古遺址中僅發現30餘處虎骨骼遺存。虎在自然環境中數量極少,這與考古遺址中出土虎遺存數量較少可相互印證。
考古發現最早的虎造型,是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距今6400年的龍虎蚌塑。天文考古學家馮時認為,蚌塑龍虎之形只能用星象來解釋,其佈列方位與東、西二陸一致,加上與蚌塑同出的北斗圖案,其構圖與真實天象完全吻合,“將中國二十八星宿體系濫觴期及古老蓋天學說產生年代大大地提前了”。
距今5600至5300年的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有虎骨遺存出土,應為狩獵所得。該遺址還出土玉雙虎首璜和玉虎首璜,玉雙虎首璜呈灰白色,扁圓弧形,璜的兩端各浮雕虎首,用陰線浮雕刻出眼、鼻、嘴、耳、腦門上的皺紋及向前奔的前爪,璜上陰刻花紋表現虎的花斑,造型獨特,似猛虎上山。
虎是殷墟當中使用較多的動物形象,商代晚期先民對虎有了深入瞭解。1936年出版的《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記錄殷墟遺址出土虎的頭骨和下頜骨,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將其定為“野而土著之動物”。甲骨文“虎”為象形文字:虎口大張,上下頜有凸起獠牙,虎身繪有條紋,細緻刻畫出帶爪足部和捲曲長尾。殷墟卜辭記錄的獵虎陣勢很大,但所獲甚少,如一次田獵中,商王隊伍獵到40頭鹿、164只狼、159只麋鹿,虎只有1只。
虎因勇猛與軍事產生聯絡。黃帝軒轅“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武王伐紂“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用虎賁比喻為勇士由此開始。
古代用虎符傳達命令,調兵遣將。最早的虎符見於戰國。《史記》魏公子信陵君竊“虎符”奪兵權,破秦救趙。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陽陵虎符”,為秦始皇調動軍隊憑證。青銅鑄成臥虎狀,可中分為二,虎的左右頸背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調動軍隊時,使臣自皇帝持右半符,到陽陵(今陝西咸陽東)與左半符驗合,方能發號施令。“符合”一詞由此而來。
人為萬物靈長,虎為百獸之王。漢代班超有“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壯語。“虎頭蛇尾”“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畫虎不成反類犬”等語,亦莊亦諧,顯示了人類對虎的複雜心理。
在野外巖畫、洞窟壁畫、墓葬棺木畫、美術作品中,虎是經常出現的元素。在玉器、青銅器、瓷器、漆器、紡織品等上面,都有多變的“虎”與我們不期而遇。列入十二生肖的虎,作為文化符號,與我們共生共存。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10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