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不同,進補的食物也不同
做任何什麼事情,都不能衝動蠻幹!在食療進補的方面上更是如此,不是身體出現一點不舒服就要去進補。
也不能看了一些養生講堂,健康影片的專家說這個對心臟就買,聽到褪黑素對睡眠好就去吃,就盲目去吃一些進補食材,反而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
“補”是什麼?就是“補丁”,那補丁幹什麼的呢?就是用來修補壞掉東西,那都沒有壞幹嘛補呢?
其實,還有一個現象更加可以說明這個道理!藥店裡藥品種類非常齊全,但是我們生病還是會找醫生,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的是什麼病,對自己病情不瞭解,不專業。
只有我們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才能知道該吃什麼藥,食補也是一樣的道理。
就是再好的東西,如果不適合你,這個好東西也會變成毒藥毒害你。
所以應當搞清楚自己是什麼體質,然後才能知道自己適合吃什麼。
體質就是一個人在其生長髮育和衰老的過程中,受先天、後天的各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人體個性特徵。
那如何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
從中醫理論認為,人分陰陽,人的臟腑分陰陽,疾病也是分陰陽的。
從性別分,女為陰,男為陽;而從養生方面上說,女子以陰作為本質,男子以陽作為本質。這也就是說,女人應該補養陰為主,男以補養陽為主,所以從男女差別就能看出飲食的差別。
身體素質比較好的人是不需要吃補藥的。
身體不好的人,不管是陽虛還是陰虛,調理的過程中陰陽都要照顧到。
中醫認為血是陰,氣是陽。因此,女性要補血,男性要補氣。
從宮鬥劇中,我們都能看到,皇后一般吃燕窩、阿膠、西洋參等滋陰補血的食物;皇帝多吃野山參、鹿茸、杜仲等壯陽食物。
身體是如何劃分陰陽的呢?
體表(身體表面)為陽,身體體內為陰。陽虛體質的人由於體表保溫功能不夠強而怕冷,易感冒;陰虛的體質人手心腳心發熱,這種熱是從身體內部發出來的,是內熱。
部位上分,人體上部為陽,下部為陰,因此老年人陽氣不足不能溫煦腿腳,所以大多腿腳容易發冷,而小孩陽氣足從頭到腳都能溫煦到,光著腳到處亂跑都沒事。
從有形和無形來劃分,身體的功能為陽,身體的器官為陰。精神為陽,肉體為陰。
從作用在人體上分,對人體內具有滋養功效的物質為陰,對人體具有溫煦功能的為陽。
經常看中醫的老病號,會經常聽到醫生問診時會說什麼肝陽上亢、陰虛火旺、腎陽不足。聽上去著有些古人的感覺,其實上這些不過是中醫專用病證名詞而已,這其中的道理與陰陽劃分是分不開的。
人體之中的陰就好像水和土壤,具有滋養作用;而骨髓、血液、津液,都屬於陰。
陰虧虛的人身體體液大多不足,會出現口乾舌燥、上火,這就是陰虛火旺。
人體中的陽如同陽光與空氣,具有推動、溫和作用。我們的呼吸的氣、產生的熱量、活力都是陽。陽虧虛的身體能量大多不足,血液流動的速度較慢,所以經常會全身冰涼,怕冷,有氣無力。
我們的臟腑中,肝、心、脾、肺、腎五個髒都屬於陰,膽、胃、膀胱、大腸、小腸、三焦等六腑都屬於陽。
五臟功能是儲存營養,維持著人體生命活動,中醫認為五臟“藏而不瀉”,意思就是五臟儲存著人體精氣,不能流失,一流失,人就虛了。而六腑功能是消化、傳導,負責食物的消化,幫助吸收營養,排出廢物,因此中醫認為六腑為“瀉而不藏”,意思傳送食物營養而不是儲存。
瞭解臟腑之陰陽後,我們也就找到了食補法門。五臟主藏,因此我們應該多用“補”法;六腑主瀉,因此我們應該多用“瀉”法。
臟腑是一對陰陽,他們是一陰一陽的關係
心——小腸 肺——大腸 腎——膀胱 肝——膽 脾——胃
如果用食物調理某個髒的症狀,直接用補法不見效,可以對跟它構成一對陰陽的腑下功夫。調理某一腑的毛病,也可補與之構成一對陰陽的一髒。
如果將五臟在進行陰陽分類,從相對陽到相對陰進行排序,依次為心、肺、肝、腎,脾最偏陰。
脾是陰中的至陰,它不容易陰虛,容易陽虛。——所以補脾的時候應以溫補脾陽為主。
五臟在人體內是陰,而腎又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至陰。
陰主要功能儲存滋養,陰的臟腑,都負責貯存精氣。五臟六腑中,脾和腎儲存精氣的功能最為突出。脾的主要功能消化,因此它儲存的精氣為人體後天的精氣,即營養。腎主要負責生殖功能,因此它存藏的精氣為人體先天的精氣,即元氣。
越是屬陰的臟腑,就越要多用“補”法。
所以我們應當將平時進補的重點放在脾和腎上。脾、腎補好了,其他臟腑也不容易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