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記者來到慶陽仁民香包博物館採訪劉蘭芳。剛踏進慶陽仁民香包博物館,就看到一位身著煙青色旗袍,頭髮整齊地綰在腦後的女性,正在向遊客介紹著館內的香包,她就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劉蘭芳。
劉蘭芳是慶陽人,8歲起跟著外婆和母親學習香包繡制,從2006年慶陽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到如今,劉蘭芳不僅建起了慶陽香包繡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領貧困戶和生活困難的留守婦女走出貧困,讓更多人瞭解了慶陽香包、傳承了香包文化,還探索出了一條慶陽香包市場化的發展之路。她始終堅持香包的純手工縫製,每年都有十幾款創新的香包作品。她的作品“驢敢當”、金玉滿堂都深受人們歡迎。
帶著敬仰的情懷踐行文化傳承
“我們是躺在老祖宗的功勞簿上過活的。”是劉蘭芳在講述她的故事時說過最多的一句話。
在繼承香包繡制技藝時,劉蘭芳發現老一輩人繡法主要追求的是用刺繡還原生命的最真實狀態。過去繡制花朵時至少會使用三種顏色過渡,用漸變的手法還原它在自然界中最真實的樣子,一朵花瓣在太陽照射下的陰陽兩面,新葉和舊葉的顏色差別。
有一次在慶陽文化培訓會上,劉蘭芳的愛人張仁民結識了於蓮鳳老師,劉蘭芳向她請教刺繡時,學會了一種花心的新繡法。“她繡制的作品讓我內心充滿了感動與敬佩,它是有情感、有語言的,我彷彿看到了她在繡制的時候滿心的美好。”在說到於老師為繡制的作品編小調、做詩歌時劉蘭芳表示,自己把這些還會抄寫下來。在向老一輩老師學習的過程中,劉蘭芳也見到了很多有創意的香包。
言及此,劉蘭芳向記者展示了一個外觀呈現葫蘆狀的糊塗蟲香包。“在過去,它是存在了一種辯證關係的,考驗一個繡娘、一個媳婦是不是聰明伶俐。”說著,劉蘭芳拿出香包向我們介紹,這款香包呈葫蘆形,中央有一隻蝴蝶,蝴蝶翅膀張開呈飛翔姿勢,但是它的肚皮是和腦袋跟葫蘆身體是連在一起的。考驗繡娘技藝的地方在於,蝴蝶的翅膀和葫蘆所用的是同一塊布料,不能單獨縫上去。
“這就是老一輩人的厲害之處,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大智慧,現在會繡這個的人啊,真是少之又少了,我即使知道其中的奧妙,也繡不出來了。”劉蘭芳指著糊塗蟲香包說。
在艱難探索中講好中國故事
在創辦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時,劉蘭芳經歷了很多困難。2002年,劉蘭芳和愛人張仁民創辦了慶陽歧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此時的慶陽香包沒有多大銷路,地方性差異大,會手工繡制的又多是農村婦女,難以實現系統化管理,在公司創辦之初困難重重。
有一次,劉蘭芳和徐州的曹氏香包合作,對方要求按照比例填充自己提供的香料,劉蘭芳就把這個工作交給了自己最信任的員工來做,但是交接訂單的時候發現香包都不合格,香包中香料沒有按照比例填充。劉蘭芳只能一邊賠禮道歉一邊想辦法補救,但訂單還是黃了。“我一向堅強從來不掉眼淚的,但是那次我就忍不住哭了。”回憶到這裡,劉蘭芳不好意思的低頭笑了笑。
公司屢屢出現問題讓她感到迷茫,但劉蘭芳沒有放棄。她背上香包闖市場,參加國內民博會、非遺展銷會、文化博覽會,去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拜訪幾十位民俗專家,對慶陽香包進行二次改良,逐漸的,香包銷量大增,品牌有了知名度。
2015年4月,劉蘭芳受邀再次前往美國,在耶魯大學等5所名校開設講座,講述慶陽香包的故事,將黃土高原的香包一步步推向世界舞臺。當劉蘭芳講到繡娘為自己的繡制香包編唱歌曲,用飛鳥來比喻離家的遊子時,一位美國中學棒球隊的隊長很感動並且擁抱了她,“在我的影響中,中國人很少會自我創作,多是照搬。但是我在您講述的繡娘身上看到了中國勞動婦女的智慧,看到了中國母親的偉大。”回憶起他說的話,劉蘭芳很感慨,原來慶陽香包走出國門不僅僅承擔著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也反映出了中國女性的智慧,向人們講述著中國故事。
回國之後,劉蘭芳就開始挖掘有關香包傳承的文化,從圖騰等各個方面去學習,“我要讓我們的香包走得更遠,讓世界都認識我們的香包。”劉蘭芳撫摸著手中的香包說。在復活節時,劉蘭芳就製作了一批南瓜香包,還在上面繡制了秦腔臉譜,改進了慶陽香包的設計圖樣,使慶陽香包具有“中國味兒”的同時擁有“國際範兒”,更好地促進了香包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守望間探尋香包傳承新出路
年輕人不接受、不傳承,香包文化就會湮沒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地域受限、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下、快餐文化加劇,這些問題都不僅衝擊著慶陽香包文化,也衝擊著劉蘭芳的心。
慶陽香包原本就是勞動人民發源於生活的產物,不應該讓它變成奢侈品高高掛起,成為生活必需品才能給予非遺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雖然現在隴原有很多香包傳承人,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香包文化的流失。”劉蘭芳說。
劉蘭芳去年在蘭州理工大學講授慶陽民間藝術傳承的課堂上,一位福建的學生也提出關於慶陽香包的南北之說,“我是很詫異的,福建的孩子知道慶陽香包的南北之說,但是我們臺下來自慶陽的兩個孩子卻不瞭解香包。”所以怎樣吸引年輕人加入香包傳承中,讓慶陽香包擺脫依附於傳統的生活方式和侷限的族群,讓傳統的香包與時俱進,變得年輕化,是劉蘭芳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她現在一直探索的出路。
(作者任佔超、屈青青、哈丹丹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作者茹佳、楊夢甜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指導老師周兆瑜、杜興彥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