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無人駕駛技術風風火火研究了好多年,隨著全資訊感測技術的發展,精度越來越高,人們的大膽設想出來了:那就是利用感測技術消滅交通事故。因此,產生了一個錯覺,認為感測技術的發展是消滅交通事故的途徑,只要無人駕駛技術不能實現零交通事故,就證明這項技術不成熟,發展前途不太光明。其實這是大大的誤解。
雨後春筍般的智慧技術,哪些是能夠解決的問題,哪些是依靠智慧技術永遠解決不了問題,一直以來缺乏界定和理論論證,跟著技術走,跟著感覺走,走到哪裡算哪裡。是理論工作者的不作為,還是無能為力?根本作為不了。
一、智慧技術的天花板
即使發展出了全息智慧技術,而且十分精確,甚至可以用鬼斧神工,精確到分秒,以奈米計,它能改變宏觀結構嗎?當然不能,交通事故仍然無法消除,這是結構與要素的哲學規定性在起決定作用,也就是說,要素如何發展都代替不了結構的最佳化,同時,每秒30萬公里的探測,轉化為車的機械運動總需要時間執行,再精確的探測也代替不了機械運動,不是機械運動的本身,根本避免不了交通事故。
企業也是一樣,不管策劃多麼嚴密,多麼無懈可擊,它能消滅由經濟結構不合理造成的經濟危機嗎?當然不能。但是不能消滅經濟危機,不代表企業的策劃、計劃,就沒有任何意義。恰恰相反,微觀經濟主體雖然改變不了經濟結構,卻可以最佳化自身,適當規避、預測金融風險與經濟危機。
汽車無人駕駛技術雖然改變不了結構問題,作為駕駛員的輔助手段還是大有前途的,但是,不能把它定位為消滅交通事故,並以能否消滅交通事故作為衡量智慧技術成功與否的標準。既然無人駕駛技術無法消滅交通事故,無法改變宏觀結構,那麼智慧技術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
二、物質生產的無人化
既然無人駕駛技術面對車水馬龍,橫衝直撞,結構複雜的城市交通有天花板,在生產領域就不存在宏觀結構問題,因為,生產性機械的速度低,密度小,空間廣闊,只要自身的狀態調整好了,智慧化到位了,是不會出現城市交通工具那些問題的。這裡智慧化沒有天花板,直至實現物質生產的無人化。無人機、無人工廠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因為無人工廠是靜態的設定,無人機械的執行不會影響其他機械。無人機即使發生一些事故,也不至於傷害人類,損失可以承受,動態的機動車,只能作為駕駛員輔助,不能單獨駕駛。因此,無論有人駕駛,還是智慧化的無人駕駛都消滅不了交通事故和擁堵。
因此,最佳化城市結構,變無序、繁多、龐雜的交通工具為最佳化的城市結構,簡單的軌道交通工具,使結構不在制約交通工具的執行,交通工具之間的互相銜接,秩序井然,不再互相制肘,互相干擾。
三、服務業無人化
透過全息感測技術,機器完全可以像人一樣提供服務,端茶倒水,打掃衛生,智慧控制用電用水,控制燈具開關,自動控制、監督火情,這些不像飛奔的汽車,繁雜的交通結構。
所以,學哲學,要學以致用,不是死背書拿文憑。脫離實際的哲學,等於沒有哲學,哲學是為科研指明方向的,否則,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