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說:“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明武宗時期,王陽明因為得罪宦官劉瑾被貶官至貴州龍場。當時此地為窮鄉僻壤,民智未開,王陽明到任後因俗而治,教化眾民,深受百姓愛戴。王陽明曾在龍岡山的小石洞中參理悟道,史稱“龍場悟道”。豁然開朗的王陽明講學授徒於龍岡書院,並且寫下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其中,訓示諸生四事: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
王陽明把立志看作為學的第一要義,在寫給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說》中,王陽明提出:“夫學,莫先於立志……蓋終身問學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他也講道:“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如果不立志,做任何事情就像莊稼沒有紮根一樣,無論如何施肥灌溉,終將是一無所獲。他認為百工技藝能夠成功,沒有不本於立志者,治學也是一樣,有的學者沒有志向,終日曠廢隳惰,玩歲愒時,終將百無所成。所以說“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如果要達成目標,必須先立志,這是最重要的一步。
王陽明對為學先立志格外看重,他不厭其煩地向其親朋好友宣講立志說,在《寄張世文》信中他這樣寫道:“自古及今,有志而無成者則有之,未有無志而能有成者也。”在《啟問道通書》中他也主張:“大抵吾人為學緊要大頭腦,只是立志。”他的《憶別》詩中也有:“賢聖可期先立志,塵凡未脫謾言心。”在《與克彰太叔》信中,他對既是其族叔祖又是他弟子的王克彰如是說:“學本於立志。”並且還特別叮囑:這是他最近新體悟出來的為學之道,一定要堅守。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特別強調立志之說,重視將樹立遠大理想和目標作為人生處世的基本態度。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說明他在少年時期就立志向學,胸懷遠大抱負和理想,並終身為之奮鬥和努力。儒家還講究“持志”,即確立志向之後要堅定不移,持之以恆,不能彷徨不定,時過志遷。如孟子所言:“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也”,志連著氣,志向堅定了就要一鼓作氣去實現目標,有了浩然志氣才能屹立於天地之間。所以孔子才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堅定的志向是高貴人格的尊嚴所在。“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樹立了遠大志向之後還要勇敢面對千磨萬擊。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人要樹立志向就得經歷艱辛和磨難,抵禦住周邊的慾望誘惑和私心貪念,集中心力達成理想,正所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王陽明是中國古代立志、終成大器的典型代表。王陽明出生於浙江紹興的官宦之家,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擁有優越的學習環境。他十二歲時正式進入書塾求學,並由此確立自己成聖成賢的人生志向。有一次,他向私塾先生請教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先生按常理回答曰“惟讀書登第耳。”王陽明卻並不認同,認為“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他認為還有比科舉登第更重要的事,那就是透過讀書成為聖賢。
“讀書學聖賢”如何才能實現?王陽明給出的方法便是先立志。他曾說:“求聖人之學而弗成者,殆以志之弗立歟!”但立志讀書學聖賢並非易事,“夫立志亦不易矣”。外在的困難是要面臨科舉考試的挑戰。如何處理讀書學聖賢與科舉考試的矛盾,王陽明認為,只要悟到了良知,讀書與科舉並不相妨,讀書時心也不會為科考所累,“只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不為心累”“志於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
王陽明本人是直到第三次參加會試,才以會試第二名、殿試第十名登第。儘管如此,王陽明從不以科舉考試來要求他的晚輩,而是要他們立志學聖賢。在《寄正憲男手墨二卷》中,他這樣告訴養子王正憲:“科第之事,吾豈敢必於汝,得汝立志向上,則亦有足喜也。”立志向上便是讀書學聖賢。又怕他的子侄們學聖賢立志不堅,他在家信《贛州書示四侄正思等》中要求他們把其寫給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說》抄錄下來:“吾嘗有《立志說》與爾十叔,爾輩可從鈔錄一通,置之幾間,時一省覽,亦足以發。”
王陽明年少便立下“讀書學聖賢”的志向,並把它當作一生的追求,不僅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寫出《傳習錄》等經典名著,還曾平定寧王之亂,總督兩廣,造福地方,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為後世樹立了讀書學習做聖賢的榜樣。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原文有修改,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