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綜
對於中國人來說,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莫過於中國傳統新年——春節。那麼,古代的人們是怎樣慶祝這個隆重的節日的呢?
秦朝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規定每年十月初一為元旦(即那時的過年)。這個時候正好是豐收時節,全國上下沉浸在碩果累累喜氣洋洋的氛圍中。
兩漢魏晉南北朝
漢武大帝時期,經司馬遷提議,漢朝天文學家們創立了“太初曆”,將原來秦朝春節日期改為正月初一。
西漢經濟日趨繁榮,百姓們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也有更多的精力去享受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作為禮儀之邦的漢朝子民,在春節期間除了祈福慶收之外,祭拜祖先也成了當時人們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各式各樣種類豐富的慶祝活動中,春節逐漸成為中國第一大節日。這個時代的慶祝習俗愈漸豐富多彩,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陽、遊樂賞燈統統都是在這個時期進入到人們的視野。“除夕”和“守歲”在晉代就有記載。除夕之夜,閤家團圓,美酒佳餚,徹夜不眠,大家一起倒計時迎接新年的到來。
唐朝
如果生活在唐朝,春節期間,不製作一些“新年賀卡”送人,就會顯得跟不上潮流。這裡的新年賀卡在當時被稱為“拜年帖”,皇室用金箔製作後賜予大臣。老百姓用梅花箋紙題辭祝賀贈與親朋以表心意,小小的賀卡被賦予濃濃的情誼。
唐朝在歷朝歷代中有著傳奇地位,唐朝社會風氣非常開放,女孩子鍾愛打扮,尤其在春節時候,好飾梅花妝。也就是婦女在臉上畫各式美輪美奐的圖案,“斜紅、面靨、萬金紅、大紅春、內家圓”,花樣百出。
此外,如果你在唐朝當公務員,春節期間,還可以享受到為期七天的休假,這還要多謝唐玄宗頒佈的《假寧令》。
宋朝
如果你生活在宋朝,又恰巧是吃貨,那春節一定是你最幸福的時刻。北方人過年喜歡吃的餃子開始在這個時期流行。除此之外,餐桌上還有各種各樣的經典美食:東坡肉、屠蘇酒、百事吉、春盤、魚生、術湯、索餅五辛盤等等。發完拜年帖,吃飽喝足之後,一家人在通宵不絕的爆竹聲中迎接春節的到來。這個時候,人們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的爆竹,正所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年中人們的辛酸得失在這響徹天際的爆竹聲中統統煙消雲散。
明朝
如果生活在明朝,你會發現過年的習俗變得十分成熟且相當隆重。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成為了當下盛行的習俗和活動,賞燈尤為受到人們的歡迎。
春節期間,各地制燈工匠和商人云集京城,把自己的產品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燈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燈,應有盡有,專程前來觀賞的人摩肩接踵,好不熱鬧。整個都城都沉浸在五光十色的燈海世界中。
還有一種活動是必備的,而且非常火,這項活動就是鞭春牛。當然,這頭牛一般是泥糊的或者紙紮的,照例是官員用裝飾華陽的“春鞭”先抽第一鞭,然後依排位大小依次鞭打,最終是將一頭土牛打得稀巴爛後,圍觀者一擁而上,爭搶碎土,據說將碎土扔進自己田裡,就是豐收吉兆。
清朝
如果生活在清朝的皇城根下,除了走親拜友,沿襲舊俗之外,過年時期逛廟會是必不可少的節日活動。
逢年過節之際,家家戶戶都喜歡在家門上張貼“福”字,而在古代,什麼樣的“福”字最榮耀、最講究?當然是皇帝御筆書寫,用於賞賜下臣的“福”字了!從清康熙帝開始,這就是皇帝過年時的慣例:御筆賜福據考證“天下第一福”,就出自康熙帝手筆。
這個時候的廟會已經與商業活動有著緊密的關係,以北京廠甸廟會為例,春節期間,人頭攢動。廟會中地攤林立,珠寶、書畫、古董、碑帖、首飾、花卉食品攤位樣樣盡有,賣藝雜耍戲曲表演種類豐富。無論攤販還是市民,都希望在這個喜慶時節借廟會之際,圖個新年吉利財運亨通。
【來源:株洲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