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結束了,節後綜合徵卻來了。吃得太多、玩得太累、過度興奮者會頻頻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睡眠紊亂、情緒波動等症狀,那怎麼治療節後綜合徵呢?下面這些小妙招助你醒胃、醒神、早“收心”
消化不良綜合徵
在春節假期,每天都是美味佳餚和各種零食,大家攝取了比平日多得多的糖分和香料,胃和腸道負擔過重,易引起腹脹、消化不良、腹瀉等不適症狀。腸胃不適者便會覺得毫無胃口,再好的飯菜不想吃,甚至看見就犯惡心。
吃紅棗枸杞粳米粥可養肝調理腸胃
春節過後,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不少人會感到“不在狀態”,甚至出現眼睛乾澀、精神疲憊、身體疲勞等症狀。專家指出,這些身體不適很可能就是肝功受損的早期表現,春節假期過量飲酒、熬夜玩樂、用眼過度最易傷肝,加之立春後陽氣升發,春季易使肝旺,節後調理尤重養肝,可適量多吃些菠菜、韭菜、豆芽菜,喝些紅棗枸杞粥。
高度疲勞綜合徵
春節期間娛樂過度,應酬太多,皆會導致身體高度疲勞,許多人出現節後精疲力竭、腰痠背痛、四肢無力等身體不適症狀,甚至睡眠透支,明明是假期,卻比工作還要疲憊不堪。因此,節後應進行科學的睡眠及健身調整,還身體一個神清氣爽。
對症施策提高睡眠質量
春節期間,很多人都喜歡頻繁地走親訪友,作息時間全然沒有規律,結果到了節後,想早點睡覺卻睡不著,上班時間又打不起精神。據調查,春節後睡眠紊亂的患者大致分三類:一類是偏瘦型患者,多半屬陰虛火旺,可用滋陰安神療法,如食用百合、蓮子等;一類是偏胖型患者,多為痰溼內擾,則應溫腎益氣、化溼除痰,可食用薏米、蓮子等;還有一類是胃腸負擔過重的患者,古語有“胃不和,臥不安”,可透過調節飲食,輔以藥物治療達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調整好生物鐘是關鍵。長假之後,要儘量放鬆心情,將節日期間還沒有處理完的事情儘快了結。晚上要儘早休息,不要熬夜。每天要做到早睡早起,起居有序,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為了睡得好、消除疲勞,最好能夠在睡前洗個熱水澡或是用熱水泡腳。洗澡可消除體表代謝的排洩物,使毛細血管擴張,有效消除疲勞。洗澡的水溫在40℃左右為宜,一般洗15分鐘至20分鐘即可,時間過長反而會使人感到疲勞。泡腳可使血管擴張、血流加速,增強血液迴圈,解乏安眠。泡腳的水溫可略高一些,以感覺微燙為宜。此外,入睡之前開一會兒窗戶,使室內空氣保持新鮮,睡前1小時喝一杯牛奶,這些有助於睡個好覺。
食療要對症:飲食療法對促進睡眠也有一定幫助,但不同的人群,應選擇不同的食療方法。如經常心神不寧的人,宜多吃紅棗;陰虛體質的人可多吃白木耳;心火旺者可食用苦瓜;痰多者不妨多吃些蘿蔔等。專家建議,睡眠質量差、失眠者可透過中醫辨證後根據個人體質服用中藥調理,對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質量很有幫助。
食療助攻“滿血復活”
節後清脂湯飲:香菇黑木耳海帶湯排毒潤腸
牛肉丸子清湯
做法:牛後腿肉200克,先把牛肉剁成肉泥,倒入紅酒,加洋蔥和黑胡椒粒,最後再加些雞蛋清,將牛肉泥製成小丸子。倒入沸水鍋中,大火燒開後,撇清泡沫,用小火熬煮片刻,加胡蘿蔔塊煮至熟爛,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香菇黑木耳海帶湯
做法:海帶50克、水發黑木耳100克、香菇2朵,將海帶、黑木耳、香菇切絲,加橄欖油、鹽,煮熟即可食用。
地瓜銀耳糖水
做法:地瓜1個,銀耳1朵,蜂蜜適量。地瓜去皮切塊,銀耳泡軟切碎,把兩者一起加水煮爛,大約煮20分鐘即可。煮完後,加入適量的蜂蜜調味,就可以當糖水喝了。
番茄粥
做法:番茄1個,薏米50克,白糖適量。番茄先用開水略燙一下,撕去外皮,切成丁塊;薏米用清水浸泡發好。旺火燒開水,加入薏米、番茄,煮沸後改用小火略煮,加白糖即可食用。
赤豆補脾粥
做法:赤豆50克,山藥100克,薏米50克,蓮子30克,大棗5個,芡實、糯米適量。山藥洗淨、去皮、切塊,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用武火燒開,改用文火煮爛,放入以上原料加入適量白糖,煮熟即可食用。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