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經濟學第38課:這麼努力減肥的你,為何總是越減越肥?
去日本或者新加坡這些城市旅行時,大家有沒有發現,他們的街道特別乾淨,走一天下來鞋子還是鋥亮鋥亮的。有時候買點吃的邊走邊吃,東西吃完了,又找不到垃圾桶,就會很自覺地把包裝袋放進包包裡,等晚上回到酒店再處理掉。
相反,如果街上隨處可見垃圾、牆上都是亂塗亂畫,這個時候,找不到垃圾桶的你,很有可能就會自我暗示:“反正已經這麼髒了,再扔一張也無傷大雅。”“扔不扔都這樣了!”隨即,就把剛用過的紙巾輕輕一揪,扔進花壇邊的小角落裡。
這種心理學現象,就叫做“破窗效應”。它是指,如果對生活裡的不良現象放任不管,就會誘導更多人有意無意地效仿,變本加厲地加速這種破壞。用俗語“破罐子破摔”來解釋,再合適不過了!
破窗效應,來源於斯坦福大學一項非常著名的試驗。
1969年,心理學家津巴多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車,一輛停在街道整潔的富人區,一輛放在稍顯雜亂的平民區。並且,停在平民區的那輛車,車牌摘掉,頂棚開啟,弄成有人破壞過的樣子。結果當天晚上,平民區的車就被偷走了。
而停在富人區的車呢?放了一週完好無損。大家是不是覺得,肯定是因為富人區的人素質比較高,不缺錢。好,先彆著急下結論,我們看津巴多又做了些什麼,他找來一把錘子,用同樣的方法“加工”了富人區的那輛車:拆掉車牌、錘碎車窗、留下明顯的破壞痕跡。沒幾天,富人區的汽車也被偷了。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只要有人帶頭做了某些壞事,便會引發後來者的紛紛效仿,久而久之惡果也由此滋生。而這些不良行為的發生,和財富的多少、素質的高低、出身的優劣關係都不大。
破窗效應在生活裡也很常見。
比方說很多人嚷嚷著要減肥,開始的一個月裡,非常自律,很嚴格地按照計劃控制飲食、每天運動。一段時間後呢,可能減肥有些成效了,也可能大腦開始思念過去大魚大肉的飲食了,此時要是正好有朋友叫他吃飯,心理防線一下子就潰敗了,想著:“我只吃一點點,多運動把它消耗掉。”結果呢,今天多吃一口,明天再多吃一口,後天便一發不可收拾起來,減肥計劃也因此功虧一簣。
破窗效應告訴我們,人,一旦開始放縱自己,放下堅持,便只有1次和無數次的區別。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減肥,越減越肥的原因。
我們也可以用經濟學中成本效益原理來解釋破窗效應。
我們用字母S表示一個正常人打破車的代價,假定第一個人打破一輛完好無損的車,所需承擔的代價是100,第二個人在第一個人破壞的基礎上再去打破的代價是90,第三個人是80,……也就是說,這輛車被前面人破壞的越嚴重,後面人再去破壞所需承擔的S值越小,並趨近於0。對後面人來說,此時落井下石相當於“什麼都沒做”。
另外在投資中,當股票或基金賬戶出現虧損,也很容易引發投資者的“破窗”的心理。他們會想:既然這隻股票(基金)已經虧了,那不如放手一搏,或許還能早點回本,於是,他們頻繁加倉,最終很有可能繼續加劇虧損。面對這種情況,投資者一定要冷靜下來,合理控制倉位,學會止盈止損,不要讓我們的窗戶更多的被破壞,必要時也要忍痛割肉、耐心等待下一次進場機會。
最後我們來總結下吧!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可能會起到反面的“帶頭”作用,進而導致更多人模仿,因此,我們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引發更大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