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本小書,它沒有過多華麗詞藻,也沒有漫談人生理想,而是用樸實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出了人生處事的哲理,然而它卻一度風靡全球,它就是美國作家阿爾伯特•哈伯雷的《致加西亞的信》。
該書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881年畢業於西點軍校的美國軍人羅文,須與美國陸軍情報局一道完成一項重要的軍事任務——將美國總統的信送給古巴將軍加西亞。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羅文,長途跋涉,翻山越嶺,穿過槍林彈雨,躲過明查暗檢,歷盡千辛萬苦,最後終於把信交給了加西亞,勝利地完成了任務。羅文也因此被授予傑出軍人勳章。
閱覽了《致加西亞的信》一書後,大家或許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本書的魅力到底何在呢?我想,作者在文中已然將送信變成“敬業”、“忠誠”的象徵,主人公羅文真的很好地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承諾,責任與榮譽。
然而,在這裡,我最想談的話題卻恰恰是有關於“信念”。“誰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答案是“羅文”。羅文所擁有的是一種堅貞不屈、排除萬難的執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信念,這些使得他能夠始終忠於信仰,敏於行動,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使命中,那便是“把信送給加西亞”。
走近羅文,我們當不斷鞭策當下的自己:相信自我,攜夢前行!只有相信自我,才不必為困境而發愁,不必為失敗而煩惱,不必為憤怒而喪失理智……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性,不然他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奴才”。
縱覽歷史,古今中外相信自己的人還真不少。秦始皇一統天下,倘若沒有自信的話,他又怎能和他國相爭?秦始皇嬴政從來就是自信滿滿,秦國將士也都分享了他這份自信,安能不勝?
司馬遷縱然身處牢籠,也沒有懷疑、放棄過撰寫《史記》的信念,這種自信著實令人欽佩。說起司馬遷,他最重要的恐怕不單單是為後人留下了《史記》,更難能可貴的是為後人留下了“自信”二字。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前後共歷時三、四十年之久,最後以漢朝軍隊取得了空前的勝利而終。戰爭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的軍事實力,使匈奴再也無力對漢王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戰爭的結局,我以為固然與漢武帝的雄才武略分不開,然而,這也一定與漢武帝滿滿的自信是密不可分的。
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歲時聽力漸漸衰退,四十五歲時雙耳完全失聰,只能藉以談話冊與人交談。孤寂的生活,理應使他的人生從此沉入低谷,可我們卻驚異地發現,他的音樂創作卻陡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黃金時期,多少名作爭相併發。我認為他是因為相信自己,且具有常人難以想象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否則又怎會創造出如此奇蹟?
我想,身處大千世界的我們,工作中也難免要經歷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有的人踏入事業門檻的時候,總是困難重重,不知道開啟哪一扇門是好。這種人不但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自己的未來。可是,有的人卻總能極輕易地跨過這條坎坷路,為何呢?因為他心中有一個目標,在事業上,哪怕遇到最沉重的打擊,但他就是不怕,總能勇敢地坦然面對,因為,他始終相信自己,相信希望,所以到最後一定會開闢一條寬闊的道路,最終登上勝利的頂峰。
雖然我只是這世間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一員,但我懂得如何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只有不放棄的選擇才是正確的。如果想證明自己是強者,那麼,就應該相信自己!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沒有岩石的阻擋,又怎會激起美麗的浪花!
所以說,不管在事業上,還是在生活中,無論我們腳下的道路有多麼崎嶇,多麼坎坷,只要你對自己有信心,有恆心,有毅力,就一定會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