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20年,通曉業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本系列只是回憶,鉤沉北京20多年來的樓市片段。隨筆而已,既不對映現實,也不預測未來。樓市的歷史有點兒特殊,總能讓人感覺慶幸或後悔。
但這就對了,所謂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次次的僥倖和錯失機會嘛。後悔也好,慶幸也罷,往事就在這裡。
一、
買學區房的諮詢五棵松六建大院,10萬一平,問值不值?這哪有什麼值不值的,為了孩子上學,不買的話還有什麼好辦法嗎?就這行情就這價格,人家既然敢要這個價,就說明你不買有人買,不怕賣不出去。
然後又諮詢這房子的升值情況怎樣,最早賣多少錢?呵呵,我沒告訴他,有點兒太刺激了,怕他心裡不舒服。只是說了句這些年學區房的老公房升值都挺好,至少到高峰期之前還不會逆轉。至於最早多少錢就甭打聽了,反正很便宜!
二、
可以說六建大院是北京最便宜出售的老公房之一,沒別的原因,就因為這裡是第一批試點。為了確保成功,至少是努力成功的把房賣出去吧,所以定的價格比較低,之後再出售的就貴些了。
1989年初,北京的三個商品房小區上市,東直門外十字坡1900,永定門外西羅園1700,廣安門外紅蓮裡1600。房子據說賣的非常好,一個上午全部賣光。但這是30年前啊,錢是很值錢的,普通人的月收入不過是百十塊錢,要攢出十多萬的房錢來幾乎不可能。所以各大報紙上紛紛批評,賣的太貴了,老百姓買不起。
於是,北京又暫停了商品房的試點,轉向了公房出售,想借此來籌集資金,讓各企業的房改工程流動起來。當時是十個試點,六建大院、百貨大樓、北重和航天四院什麼的,其他的我忘了。反正都是機關和大型國企,當然這也是廢話,街道小廠想賣房也沒有啊。
十家單位據說是忙活了小半年兒,最終才賣出去1000多套房,連總量的零頭兒都不到。那會兒的人們都很精明,覺得還是租房划算,買房太虧了。而且一套房動輒就賣幾千塊,實在是不值。
三、
六建大院應該是完成任務最好的單位了,一家就佔了300多套,轟動北京。據說開完表彰會之後,所有人都說六建人太傻了,有點兒錢吃什麼不香啊,竟然拿來買房,將來肯定賠乾淨。
而且真要是便宜也行,一套房動輒幾千塊,摺合每平米都上百塊錢了,太貴了,不划算。
打個比方吧,一套50平米的房子,如果交租金的話每個月才六塊錢,每平米一毛二。就算是將來漲到5毛5,那也不過是27.5啊。而這套房如果買下的話,分期付款都得7000塊錢現金。而當時銀行的存款利率全部在10%以上,15%的都不新鮮。那如果把7000塊錢存銀行,隨便一年就能收益千把塊的利息,拿這筆錢租住在公房裡,不是很合適嗎,為什麼要買下來呢?
當時我記得我父母回家也討論過這事兒,雖然他們單位還沒讓買,但人們都挺關注。幾乎所有人都覺得買房不划算,還是租房合適。這件事兒直到今天也是這種情況,買房太虧了,遠沒有租房划算,畢竟能占房東的便宜。
四、
前些年我和朋友去看過一套六建大院的房子,7/80平米,說明業主老爺子可能是個級別不低的幹部,要不然分不到這麼大房子。
我問當年是多少錢買的?老爺子神采飛揚的給我們算起賬來,那會兒都是先定總價,然後住一年折舊1%或1.5%吧,然後再折算工齡什麼的,反正這套房最後的總額是整1萬,相當於每平米130塊錢,夠貴的。
但當時還有折扣,一次性付款打八折,三年付的話打85折。他們家當時有錢,一次性付款了,所以就是8000塊錢,每平米100塊。之所以這麼打折也是有原因的,當時銀行都高息攬儲,最高息有的能到18%,所以就定了八折,顯得比銀行更划算一些。
老爺子說的都渴了,讓他兒子陪著看房,他去坐水沏茶。結果他兒子給老頭兒揭了底,別瞧他把自己說的英明神武,好像當年能預測房價上漲似的,其實那會兒根本就不想買,單位領導好說歹說才湊合答應的。交錢之後又反悔了,差點兒又去給要回來。這也就是後來看到房價漲了才踏實,要不然能折騰出病來。
據說一直到最後,六建還是有不少房子沒被買下。員工們思想上實在轉不過來彎子,憑什麼白給的房子要讓自己買,怎麼都覺得虧。也不知道現在的房租多少錢了,可能還是3塊多吧,一套小房的話也就200塊錢,那當然是租著划算了。
五、
到底買房划算還是租房划算?這種事兒還真說不清楚。這麼說吧,如果不惦記著靠房子賺錢,那一定是租房划算,全世界都通用。如果是把房價漲幅算進去,那肯定是買房划算,這仍然是全世界都通用,但只限於大城市才穩妥,小城市說不好。
不過從今天來看,當年像六建大院這種死活不買公房的老職工,好像是吃了點兒虧。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