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攝影 雲南老年報 楊蕾 編輯 徐敏
年輕人不喜歡參加家族聚會,即便出席了也顯得疏離,張嘴叫不對親戚名稱,甚至發展到過年不願意回家。這種現象被稱為“斷親”,讓老輩人非常憂心。讓我們看看三代人都有哪些說不出的煩惱。
老一輩:很失望“怎麼子女們都不領情呢”
快過年了,蔣老伯卻悶悶不樂。他想請親戚們吃飯,考慮到疫情防控,不能一次請,那就分開請,一家一家地來。這在前十年,是他們這個家族的傳統習俗,大家輪流做東,有的在家辦家宴,有的去餐廳訂餐,熱熱鬧鬧一番就把新年迎來了。但他的倡議沒有得到三個兒女的響應,他們都勸蔣老伯別操勞了,就算聚,人也不會齊。蔣老伯一聽很生氣,覺得兒女輩這些年越來越不懂事,很多長輩約好的家族聚會,他們來得稀稀拉拉,就算參加了也看得出來心不在焉,低著頭玩手機。
蔣老伯找妹妹傾吐不快,沒想到老妹也是一肚子悶氣,兒女們似乎還能賞臉來吃個飯,但那些孫子孫女們就像被活捉來的一樣,心不甘情不願,看著都沒食慾了。蔣老伯的老戰友也跟他吐槽,“這些孩子越來越寡淡,參加家族聚會不熱心,見了面連該叫姨媽還是舅媽都分不清楚;你要說他們不擅長社交吧!可是他們的同學、朋友聚會,跑得可勤了……”
對此,蔣老伯他們都很無奈,“我們組織聚會更多是希望有生之年讓孩子與親戚們熟絡起來,將來彼此有個照應;辛苦做一餐美食,也可以給辛苦忙碌的子女們解解壓,改善營養。怎麼他們都不領情呢?”
70、80後:太疲憊“不想讓自己的生活被長輩八卦”
陳珺最怕週五接到母親的電話,因為這時候一般都是母親又組織聚會了。或是邀約親戚小聚,或是和以前的老同事聚,每一次母親都希望她帶著兒子來參加,理由很多——“你大舅一家從嵩明上來了,你怎麼能不來見見呢?”“你還記得以前院子裡的張阿姨吧,還給你織過毛衣,她說有三十年沒見你了,你趕緊帶著皓皓(兒子的小名)過來吧。”
兩年前的一次聚會讓陳珺很受傷。那時她剛離異,母親怕她想不開,比以往更狂熱地組織聚會,並且每次都命令她帶著兒子來。席間,母親的那些老同事口無遮攔地八卦,經常說到誰誰離婚了、誰又不守本分、誰又出軌等等。她聽著都臉紅,何況還是在小孩子面前說,造成的影響很不好。在這些聚會中,母親還刻意安排了長輩相準兒媳的戲碼,席間常出現一些從不認識的阿姨。一次,母親逼著皓皓現場表演背誦《大觀樓長聯》,然後得意地對四座說:“瞧,我女兒雖然一個人,但是孩子被她教育得很好!”陳珺再也壓抑不住羞憤情緒,拽著兒子離席,母親追出來,陳珺絕望地說:“您要不要給我頭上插根稻草呢!”後來,兒子上初中作業多,她就找藉口回絕了多數母親安排的聚會……“不想讓自己的生活成為長輩八卦的題目。”
其實對於陳珺這一代70、80後而言,面對頻繁的家族聚會確實左右為難,“好意心領了,但我們平常工作忙,難得週末想安排些自己的事,實在精力有限……”陳珺說。在不少70後看來,不願意參加家族聚會還有一個原因,不少長輩經常會藉助家族輿論施壓,要麼催婚、要麼催孕,再加上各類不著邊際的炫耀攀比,也讓他們反感。
90、00後:有隔閡“參加這種聚會更像個局外人”
如果70後和80後還能稍微顧及父母的需求,會盡可能地出現在家族聚會上,那麼90後和00後則態度鮮明地拒絕出席,因為他們和親戚們平時走動就少,聚會成為一種強行社交,這讓他們缺乏參與熱情。高中生趙健表示:“我知道,我的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有一些親戚,但那是他們的社會關係。我們這一代幾乎不參與對方的生活,大家也沒有深入地認識瞭解。相互不瞭解的幾代人坐在一起,哪怕是有血緣關係,也缺乏親切感。參加這種聚會讓我感覺尷尬,好像一個局外人去蹭飯。”
的確,70、80後父母多數是獨生子女,對於他們而言,以前龐大的家族已經被小型化家庭取代,而他們的子女比他們還“孤獨”,從小就沒有與表姐表妹們在一起生活的經歷與記憶。他們對小區裡、幼兒園裡小夥伴的熟悉程度超過表親們。互不瞭解的兩代人僅憑血緣關係,很難產生情感的連線,即便逢年過節聚在一起也會覺得消耗時間、消耗精力,沒有意義的事情結果當然就是疏遠和斷裂。
沒共同回憶的親戚關係很難維繫
從小到大,我都不是很喜歡這種聚會,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時常呼喚我去給一些生疏的長輩恭恭敬敬地敬酒,期待以此建立一種家族內部的關聯。我一方面覺得這是一種逼迫,另一方面覺得自己賠笑臉的行為並不真誠。同樣,當我看到同輩或者晚輩也被他們的父母拉到陌生親戚面前時,我在那些年輕人僵硬且無奈的笑容上讀到了共鳴。
不可否認,父輩的熱忱是真實的,他們在酒桌上洋溢的歡愉也是實實在在的,但社會運作模式的改變,深刻影響著人際關係,包括親緣關係。對於70、80後而言,他們有能力並且有興趣按照自己的意願作出選擇,比如按照喜好,按照價值觀,按照利益關係,按照生活方式去構建自己認可的群體,而不再是基於單一的血緣關係。而90後從在異鄉求學開始,就已經背井離鄉,對“家”的依戀感不再強烈。到了工作階段,也是遠離故鄉的,偶爾回來一次,都覺得自己是客人。家族聚會總是避免不了詢問婚嫁,或是攀比,這讓在外打拼的年輕人身心憔悴。00後雖然還只是在讀書階段,也對以吃喝為主的家族聚會提出抗議,“一晚上都在那兒胡吃海喝,聽他們各種炫耀真的很無趣,還不如多組織一些戶外運動或者文化氛圍濃厚的活動……”
對於年輕人而言,親戚關係很重要,但前提是需要有充足的相處時間,加深這種親情的紐帶。但問題是,親戚之間哪有那麼多時間膩在一起,自然也就沒有加深情感紐帶的機會。對於這種缺少情感深度的親情,年輕人常常表示難以寄予信任和依賴。沒什麼共同回憶的親戚關係,年輕人即使想維繫,做起來也會越來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