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國術遊藝大會在杭州召開。由於該會是全國性的武術盛會,因此南北武林界的武術高手都想在比賽中獲得第一,以光耀門派武功。孫存周也想參加比賽,可是所有人卻勸他別去,並說他就算得了第一名,也一定不會覺得光榮。這是怎麼回事呢?
孫存周是武術泰斗孫祿堂的次子,生於1893年。
孫存周出生的時候,孫祿堂已經是南北武術界的風雲人物了。那時,孫祿堂在家裡創辦了蒲陽拳社,廣收弟子,靠教授拳藝為業。可以說,孫存周的幼年就是在拳社裡度過的。每天他看著父親教人習武,久而久之,也對武術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當時,孫祿堂與楊露禪都是武術界的名人,但他們在教育子女上,卻很有些不同。楊露禪是一定要把膝下三子培養成武術名家的,所以他的三個兒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在楊露禪嚴格管教下,苦練功夫。由於他在教授武藝上,對三個兒子的要求極高極嚴苛,因此他的次子楊健侯曾因無法忍受,幾次想要自殺。好在被人發現,未能成功。但縱使如此,也沒能讓楊露禪放寬對兒子們的要求。
如果說,楊露禪是虎爸,孫祿堂簡直就是貓爸。作為拳師,他每天對待徒弟也是非常認真負責,該嚴的時候,他絕不放鬆。但是對待孫存周,他卻任由兒子自由發展,在習武上並沒有什麼要求。
到孫存周少年該學武的時候,孫祿堂又受東三省總督徐世昌邀請,到東北去做他的幕僚去了。直到1909年,孫祿堂回到北京後,已經16歲的孫存周,這才終於有機會隨其學藝。
在那個年代,一個人想要學得武術精髓,往往需要苦練十數年不等,才能把功夫練到家。再加上許多人由於吃不了練武的苦與累,半途而廢。因此很多人認為學武頂耗費時間。但孫存周卻是個學武奇才,他只苦練了三年,就把孫祿堂引以為豪的形意拳和八卦拳,學得八九不離十。
此後,孫存周遍訪京津與河北一帶的武術高手,不斷和這些高手切磋武藝,在不斷地實戰中,他少有敗績,因而在京津一帶,名氣漸長。
1912年,孫存周完婚後,開始遊歷天下。其實,這也是孫祿堂的建議,希望他能在遊歷各地的同時,拜訪高人隱士,從而增長見識,豐富自己的武藝。
在遊歷的過程中,孫存周不露姓名,以武會友。每到一處,便尋訪武術高手較技。與孫存周較技者如雲,但與他旗鼓相當者卻寥寥。
孫存周還常常與武術名家們討論,武林界中誰的武藝最為精妙?結果不管他走到哪裡,對方總是不加思索答道:“惟活猴孫祿堂。”
6年遊歷結束後,孫存週迴到了北京,將一路見聞大略地告訴了孫祿堂。原本他以為孫祿堂聽說各地人皆推崇自己,會十分高興,沒想到孫祿堂卻淡然說:“凡求道者務要虛心……凡遇一技之長者,無論功夫高低,皆要拜為師友,虛心求教,海納百川。”
孫祿堂的教誨,讓孫存周受益匪淺,此後他多數時間,逗留在上海和杭州兩地。那裡武術氛圍濃厚,不少親朋故友都在那裡教拳,因此孫存周在那裡常與親朋鑽研孫氏拳學,互相啟發,他的武藝也因此愈發精純。
1923年,上海舉辦“中華全國武術運動大會”。由於那次大會是武術史上的第一次武術大會,因此光是來參加比武的武術團體,就多達18家之多,場面頗為壯觀。
孫存周也被武術大會吸引,前往觀摩。當時,不光記者們發文盛讚武術大會,參賽的武術名家們也互相吹捧。
孫存周卻認為,那些頗負盛名的武術名家,並非個個名副其實,比如那些靠舉石擔石鎖成名的,充其量只能算舉重,而不能算武藝。
此言一出,自然引得一些武術名家不滿,紛紛來找孫存周比武,但均成了手下敗將,怏怏而退。
1929年,杭州舉辦全國國術遊藝大會,南北武術界的武林高手濟濟一堂,可謂盛況空前。當時,受籌辦方邀請,孫祿堂與弟子褚民誼擔任副委員長,而孫存周亦擔任監察委員一職。
本來,孫存周沒打算在這次盛會上展示武藝,但大會召開之初,就有人公開在擂臺上挑戰孫祿堂。孫存周見狀,走上前去說道:“你若能打贏我,我父親自然來會你。”此時的孫存周已經名震武林,對方自知難敵,狼狽而退。
這件事大大地刺激了孫存周,他堅決要參加比賽,以光大孫家拳學。
孫存周想參加比賽,這可讓籌辦方犯了難,為什麼這樣說呢?
原來,來參加比賽的選手中,大部分都是孫祿堂的師兄弟和徒弟,而孫存周又是孫祿堂的兒子。這樣一來,這些選手和他比武的時候,是打還是不打呢?
於是,大家紛紛勸說孫存周,不光把他不能參賽的理由說出來,而且還分析說,雖然他武藝高強,天下難有人敵,但是就算他奪了第一名,人家也只會說,由於他是孫祿堂的兒子,那些選手礙於面子,只能把第一名讓給他。所以,他就算真拿了第一名,也會讓人說他勝之不武。
一番話,說得孫存周茅塞頓開,於是放棄了比賽。
果然,在經過半個多月的競技後,獲得前十名的選手中,孫祿堂的徒弟幾乎佔了一半,而且前三名曹晏海、馬承智和張熙堂也都是孫祿堂的徒弟。
當然,在那次比賽中,也有一些不夠光明正大的行徑。比如,有些門派武功,表演的時候很好看,但真到了實戰的時候,就成了“空頭拳術”。還比如有些武術名家,與後生小輩交手後,“要麼被打破頭,要麼被嚇破膽”。總之,看了這五花八門的傳統門派競技後,孫存周更加堅信,形意拳才是技擊方面的核心拳法。至於當時受到推崇的西洋搏擊與太極拳等,都不能改變形意拳在武術中的地位。
由於孫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全民習武,強身御辱”的口號,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民間武術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態勢。特別是在中央國術館成立後,不僅對門派武術傳承進行了改革,而且也方便了更多習武愛好者。因此,各地為了響應全民習武的號召,也紛紛創辦了國術館。
但江蘇歷來“崇文抑武”,哪怕在全民皆武的時代,江蘇一帶依然顯得十分文弱。到江蘇國術館習武的學生,更是寥寥。
擔任江蘇國術館館長後,進行了許多改進,包括在社會上開武術普及班,讓拳師到學校去開設武術課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江蘇習武風氣日熾。
地方政府為標榜政績,便對此大做文章,大篇幅地把習武與三民主義,以及救國論扯到了一起。
孫存周看到這種現象後,十分鄙夷和反感。他表示,國術雖能體現萬物,但不能脫離修身的本位。國術的發展,也必須符合自身規律,而不是成為政治的依附品。否則,國術運動很難持久。
孫存周的話,傳到地方政客的耳中後,他們很不高興,此後便設定重重障礙,迫使孫祿堂不得不辭去館長一職。而這也讓孫存周更加認定,武術是寄生在政治上的一隻可憐蟲,對政治很不感興趣。
不過,孫存周對朋友則又是一副俠肝義腸。
盟友葉大密在上海成立了武當拳社。葉大密是太極名家田兆麟的弟子,但孫存周很不放心,認為太極拳在實戰中並不佔優勢,再加上新開的拳社總會引來很多人前來較技,萬一敗了,就只能狼狽關門走人了。
因此,他留下來,不斷指點葉大密武藝,又授予他孫家內功,使得葉大密的武藝精進了不少。後來,上海最著名的拳師劉高升來較技,而葉大密竟能在數招之內擊敗了劉高升。孫存周見此,這才放心的離去了。
由於孫存周在武藝上“得乃父之髓,已臻爐火純青之候”,所以他在上海的時候,許多名流顯貴,紛紛出重金請他去家中教拳。但他卻認為膏腴子弟不能吃苦。若教授這種弟子,只是空費力氣,混飯吃,所以他不願意掙這個錢。
用孫存周自己的話說,他“平生之志,不在仕途,不務工商,不做打手,不圖俠名,只為繼絕學而已。”正是這種超然世外的態度,讓他不戀權貴,不追名利。每日演武作畫,或與朋友論武,這反而使他在武術上,有了更多的心得體會,武術造詣不僅提高不少,而且還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抗戰爆發後,孫存週迴到北京。北京淪陷後,日本人多次登門拜訪,想請他教授武藝,他都以“左目失明,功夫已廢”為由,拒絕了日本人。後來他怕給家人帶來危險,輾轉去了河北定興鄉下師兄弟家暫居。
整個抗戰期間,孫存周都在鄉下過著貧困的生活,免費教授鄉人拳術。
抗戰勝利後,孫存周才得知,他參加抗戰的長子已經犧牲在洛陽戰役中。
此時的孫存週年逾五旬,驚聞噩耗,在短暫的沉默後,只說了一句:“不辱家風。”
然而,誰也不知道,每到夜深人靜時,他都悲痛難抑,淚水長流。
1963年,孫存周去世享年70歲。雖然他生前擇徒很嚴,授徒亦不多,但是他在拳技進行了很多改進和昇華,同時他的修拳思想也對後世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他在武術界的影響力是空前絕後的,所以說,他作為武聖孫祿堂的兒子,能夠把孫祿堂的武學繼承下來,併發揚光大,也算沒有辱沒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