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是“中秋節”,還是“仲秋節”,隨俗吧,就叫“中秋節”吧。
放了三天假,下了兩天雨,沒法,宅著家裡。
昨天晚上,媳婦催促我快點吃飯,看著桌子上的過去喜歡的菜,一點食慾沒有:
“明天就過中秋節了,你說,就咱們兩個人,是不是有個孤單?”
“恁兒不算人?今天他可是回來了”
“三天,他在家吃三頓飯,能算?不都是咱們倆嗎?再說,咱倆也吃不動東西啊,要不,咱們叫小弟一家子來一塊過節?”
“你還能把人家他丈人一個人留在家裡?你家過節,人家家就不過節了?”
“要不咱回老家,到他們農場裡一塊過?”
“人家正在忙活的時候,誰伺候你?”
“怎麼覺得越來越沒有過節的味道了?”
“誰說不是”
“真懷念小時候啊,一大家子聚在一起,一塊過節日”
小時候,最盼望的節日有兩個:過年與過“八月十五”(本地人對中秋節的稱呼),特別是八月十五,真是個大節:
秋天到了,瓜果飄香;玉米花生熟了,可以解饞了;春天放養的大公雞與大鵝都長大了,賣錢剩下的可以吃了;月餅真香啊,哪怕撈不著吃一整塊,分到一小條,放在嘴裡,可以回味好幾天;這個時候,又恰好是農忙季節(秋收,秋種,農家語:“三夏不如一秋忙”),這種時候,能夠歇一天,全家人聚在一起,還能吃上“好東西”,嘿嘿,想一想吧,那滋味,是多麼的愜意。
長大了,都成家了,生活好了,但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的習俗還是沒有改變,特別是老母親還在的時候,這個節日是我們家最重視的節日。
“天上的星月全,人間的兒女全”,老母親常常唸叨的是這句話,於是,除非有極特殊的情況,這一天,在“海南家”的十七口人(當時,小弟的孩子還沒出生)分成三桌(兩個炕外加正間的地下,男人一桌,女人一桌,孩子一桌),熱鬧非凡。
娘在,家在,娘沒了,兄弟姊妹就成了親戚,再聚在一起,就不容易了,於是,各家過各家的,雖然餐桌上的東西更豐盛了,但是,總感覺沒有了那股子節日味道了。也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吧,又有誰能說得明白呢?
“別發呆了,趕緊吃了飯,咱們倆逛街去”
“不想去”
“你不嫌棄你身上的肥肉我還嫌棄呢!現在連毛豬都降價了,你留著一身肉乾什麼?走,消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