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在討論CBA強隊的時候,張口而出的都是:遼寧、廣東、上海、浙江、廣廈等等這些球隊。
而曾經還代表著CBA“最高水平”的北京首鋼,現在似乎已經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線”,包括他們的忠實“擁躉”北京球迷,有一部分也都不再認為自己的“主隊”還是曾經那個“笑傲江湖”的存在了。
誠然,隨著馬布裡的退役,北京的實力下滑是“必然”的,但是,要說下滑到現在連“第二梯隊”都有點“吃力”,或多或少還是比較出人意料的。
那麼問題到底出現在哪呢?
太注重“防守”。
進攻贏得比賽,防守贏得總冠軍。
雖然這是一句“至理名言”,但是,北京真是一個把防守做到了“極致”的球隊,尤其是對立面硬生生的“囤積”了一個“內線群”,基本上就是“雙塔上”“雙塔下”的戰術。
在如今這個全世界都在打“小球”的時代,北京這樣的職業籃球隊還真的是少見。
進攻端,很多時候明明可以“打快”,但,就是不把速度“推起來”,就一點點往前“挪”,然後到了半場之後,開始“一板一眼”的跑戰術,最後,把球打到“內線”去,讓內線球員完成“終結”。
再或者,把24秒耗到最後一秒,透過數次的“有效”或者“無效”傳導球,把球交給有空位機會的那個球員手裡,最後形成一個相對較為“輕鬆”的出手機會。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我不能輕鬆得分,你也別想輕鬆得分,哪怕就是“耗”也把你耗的沒脾氣。
由於北京男籃目前在進攻端確實沒有什麼能夠拿得出手的“東西”,所以導致了他們把很多的“重心”都放在防守端。
哪怕現在北京的綜合實力確實稱不上CBA“頂級”了,但是,我依然要說一句,他們的防守“功力”在整個CBA來說是最頂級的。
但是,在現代籃球來說,“進攻”和“防守”是同等重要的。
進攻是因為防守做得出色,把對手的命中率給“限制”到了一個相對較低的程度,然後自己才能有更多的進攻回合,來有“機會”完備自己的進攻。
防守是因為有自己的“進攻”打底,這樣才能夠在自己得分的同時,去“限制”對手的得分,從而你形成一個自己得分比對手得分“多”的結果,從而贏得比賽。
所以,“進攻”和“防守”,真的是缺一不可。
但是,北京男籃現在只能做到一樣,那就是“防守”。
那麼,北京是真的沒有進攻“慾望”嗎?或者“不屑於”去進攻嗎?
其實,也不是,主要是,兩個方面給他們“桎梏”住了。
首先,外援選擇上有“問題”。
對於CBA來說,選擇外援真的是一個“大學問”,就是不但要能夠幫助球隊贏球,而且還能和本土的這波球員“融合”到一起,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NBA有一些類似“功能型”的球員,但這個在CBA卻“行不通”,CBA的外援必須都是能夠“解決”問題的。
要能得分,最好是非常能得分,尤其是在球隊落後以及兩隊陷入“僵局”的時候,這個外援也能面無表情地在三分線外“手起刀落”,亦或者“大幅度”的步頻突破起來對方根本沒法防守,就算犯規也不過是多增加一次罰球的機會。
這麼一說,大家是不是就覺得,其實,在選擇外援的“方向”上也變得“明朗”了。
對,沒錯,就是類似於亞當斯、馬尚、威姆斯、弗格這樣的2-3號位“鋒衛搖擺人”是最“實用”的。
但是,北京偏偏卻對純後衛“情有獨鍾”。
吉布森是後衛、林書豪是後衛、新來的外援小巴里-布朗還是後衛。
哪怕是真的內線實力後用,想把名額都用在“小外援”上,那麼也沒有必要連籤三個都是“純後衛”吧。
因為,畢竟,當比賽打到關鍵時刻,尤其是到了季後賽的時候,對方派出防守小外援的肯定都是各自的“防守尖兵”,小外援能力再強由於身高所限,對方真是啥事不幹,就專職防守,你也是不好擺脫的。
而如果有一個身高在2米以上,且身材比較“敦實”的鋒線外援,那麼就算外線被“限制”得很費力,但至少還可以持球突破一下,哪怕打不進,至少還能“博”一個造犯規的機會。
如果沒有那個身高和身材,那就基本沒啥機會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CBA球隊選擇外援,都喜歡那種“擅突”的,關鍵時刻真的頂大用啊。
北京季後賽連續兩年遇到廣東,最後“出局”不都是因為威姆斯兩個幾乎一模一樣的突破。
難道,就這樣了,還沒有一點“領悟”?
其次,翟曉川“下滑”得太嚴重。
如果說,曉川還能有著巔峰時期一樣的“水準”,那麼球隊這麼選外援倒也還可以。
但是,不成想,經受了上一次的傷病之後,曉川回來狀態“全無”,之前的3分球以及持球突破以及二次籃板等等全都看不著了,就還剩下一個“空切”。
但,我們說“空切”是能算是一個“非常規”的技術,偶爾用一下還可以,當對方察覺到了之後,哪還會給你那麼多輕鬆“遛籃下”的機會。
很多球迷就“好奇”:曉川歲數還不大,傷病也不是那麼嚴重,咋就退步這麼嚴重了呢?
確實,就比如和周鵬來對比,周鵬歲數比曉川要大,而且職業生涯遭受的傷病也不比曉川要少,但是,現在依然還在“老而彌堅”的堅挺著。
我細細觀察過周鵬的比賽,就是,現在隨著歲數的增加,很多時候他確實也沒那麼“靈”了,甚至狀態不好的時候也不少,但是,他懂得“調節”自己。
比如,當三分線外手感真的沒有那麼好的時候,那他就會站到內線去,卡住身位之後開始“要求”,然後一個背身接著就是一個後仰跳投,畢竟他的身高臂展都不錯,而且籃下距離籃筐也比較近,所以,一般他都能把握住這樣的機會。
透過這樣的機會,打了幾次之後,他感覺自己的狀態好一些了,然後再往三分線外尋找機會,往往後面三分球的命中率也跟著上來了。
所以,這就是一個“老兵”的經驗。
說到這,有的球迷不服了,周鵬是“老兵”,曉川同樣也是“老兵”啊。
為什麼,周鵬現在還繼續“堅挺”,曉川就有點“拉胯”呢?
嗯,有一個詞語叫做“技術”。
上面我們說到周鵬的3分以及內線的背身單打,都是“技術”,而這一些哪怕是曉川在巔峰的時期做得都不算很“出色”,尤其是背身單打,他基本上很少“使用”。
其實,曉川的身高和“尺寸”都非常不錯,如果在巔峰時期就多練習一些鋒線的技術,無論對於他自己還是球隊都是非常有“益處”的。
可惜,沒能把握住。
現在,自己歲數也逐漸增大了,傷病也開始多了起來,等傷養好了,再回到賽場上可不就是這個狀態了。
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霍華德在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被稱之為“魔獸”,那個時候的身體素質堪稱“逆天”。
全明星賽“票王”。
“單核”帶隊闖進總決賽,且是擊敗了勒布朗“領銜”的騎士隊。
號稱可以“單換”勒布朗的男人。
但是,隨著“背傷”的到來,後面整體的狀態就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說白了,年輕的時候,身強體壯的時候,你“依賴”身體天賦,覺得有身體就可以天下無敵,但是,到了開始有“傷病”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技術”才是王道啊。
但是,霍華德明白得太晚了,後面開始了自己堪稱“流浪”一般的職業生涯。
從NBA“第一中鋒”到底薪“流浪漢”,霍華德這中間只用了短短几個賽季的時間。
有的球迷這樣說道:“糙哥”最害怕受傷。
這句話真是:話糙理不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