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不瞭解國產輕武器的人,也一定聽過“大黑星”這個名字。“大黑星”就是國產54式手槍,它外形威猛,火力強大,經常出現在港臺的電影裡,是黑道狂徒的必備武器,登場率不亞於AK47。
54式手槍是我國建國後仿製的第一代蘇式武器之一,在當時屬於世界一流水平,所以裝備瞭解放軍指戰員和公安部隊。但是中國作為一個地區大國,只靠仿製武器是支撐不起國防工業的,60年代後中國開始進行輕武器獨立研製,相繼推出了64式、67式、77式、80式等多種手槍。
在這些自研武器中,64式和77式手槍最為成功,生產和裝備量也最大,在軍警中使用了幾十年。這兩把槍儘管撐起了國產手槍行業,但是對其的批評聲音一直沒有停止。大部分人認為這兩款槍威力小,射速慢,穩定性差,和國外同時代手槍差距很大。
64式手槍和77式手槍是怎麼設計的?它們的血統來自哪裡,有什麼優點和缺點?為什麼這兩款武器飽受批評,又被我國使用了幾十年呢?
一、在一窮二白中誕生的64式手槍
建國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換裝蘇式武器,中國軍隊正式從“萬國牌”時代畢業。但是在解放軍之外,中國還有大量的基層武裝,如公安和民兵也需要武器。民兵的需求可以靠解放軍退下來的武器解決,一人一把栓動步槍就能解決問題。而公安的武器普遍是手槍,這在當時可犯了難。
50年代公安部門配槍千奇百怪,王八盒子、駁殼槍、左輪槍、勃朗寧等等都有裝備,這些武器都是各地流通幾十年的老槍,早被外國淘汰。因為公安部門武器口徑不一,威力不同,造成後勤管理的困難,中國公安部申請軍工部門給廣大公安人員設計一把警用手槍,軍工部門在1952年仿製德國PPK製造了52式手槍。
52式手槍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是個質量低劣的仿製品,表面容易鏽蝕,內部機械結構也不可靠,公安系統怨言紛紛。後來軍工部門又推出了仿製蘇聯馬卡洛夫手槍的59式,也因為質量太差,僅出廠一年就停產。
1960年,因為國際局勢風雲變幻,東西方世界同時對我國鎖上大門,輕重武器都斷了供。為了保證國防安全,國家制定了“國產武器研發中長期戰略”,首先要給中國軍官、安保、公安等部門研究一把手槍,這就是著名的“607專案”。
1964年,在改進52式和59式的基礎上,哈軍工和國家武器研究所一起研製的64式手槍橫空出世了。這時我國的軍工技術略有長進,鋼材和銅的質量都有上升,機床也更精密,加工手槍事半功倍。64式是我國第一種自研手槍,但依然脫離不了德國、蘇聯手槍的影子,這款手槍採用自由槍機式發射,全長155毫米,空重560克,載彈量7發,發射7.62毫米手槍彈。
64式兼收幷蓄,套筒、扳機以及空倉掛機來自於PPK,而保險、擊針、彈夾設計來自於馬卡洛夫,整體的外觀和內在結構都很優秀,當時國家對這款武器期待很高。但可惜的是,因為60年代國內局勢的動盪,64式手槍的量產遇到難題。軍工部門在政治運動下幾乎停擺,等到64式手槍重新被提起來,已經是15年後的70年代末了。
作為一款60年代研製的手槍,64式到80年代才配發公安,前後跨度達20年,這把槍可以說是被時代耽擱了。
64式的素質僅僅是“堪用”,首先是該槍的火力太弱,槍口子彈初速僅187焦,在20米的距離上只能擊穿2mm厚的鋼板!這個殺傷力幾乎和匕首、錐子、鑿子等近戰武器相當,連刺刀都不如。此外,僅7發的子彈容量在基層幹警實際操作中有點不夠,因為警用手槍一般會空出一發子彈以保證安全,在使用時還要鳴槍示警一到兩發,這樣一把槍最後只能打出3-4發子彈,不足以應對突發情況。
但當時我國沒有更好的替代品,64式依然大量量產,裝備解放軍軍官、基層公安民警、駐外安保人員以及武警部隊。
二、大膽探索的77式手槍,卻被吐槽了40年
在64式重出江湖的70年代末,國內各個領域逐漸復甦,軍工部門又活躍了起來。在中國山東的“濟南軍區修械廠”,這個僅有幾百人的小廠居然推出了一款原創的手槍。
1976年,濟南修械廠的工人在倉庫裡找到幾支封存的德國“力格諾斯Model3A”手槍,這是德國在1930年代的小型手槍。這款槍的外型小巧,而且有個特別的“單手上彈“結構:該槍扳機護圈前面可以移動,手指扣住護圈後帶動手槍套筒後移,一隻手就能完成上彈,在當時特別新奇。
1977年,濟南修械廠的工人們集思廣益,借鑑“力格諾斯手槍”和國產64式手槍,設計出了77式手槍。
77式手槍全長149毫米,空重500克,彈夾還是7發。該槍的發射結構採用了平移擊針式,射擊精度有較大挺高,此外單手上彈結構受到解放軍好評,該功能高階指戰員和特種部隊很實用。該槍依然使用64式的7.62毫米手槍彈,總體威力跟64式持平,近距離內殺傷力尚可。
1981年,77式手槍正式定型生產,並裝備軍隊和公安系統。
這把小巧美觀的手槍加上單手上彈的“黑科技”,很受領導的喜歡,所以一度被稱為“局長槍”。可是基層士兵和幹警對其的評價不一,首先是它單手上彈的速度有點慢,該功能顯得雞肋。而且因為槍身太小,單手上彈時手指可能被護圈夾破,手指力氣太大還有機率走火,曾多次鬧出死傷。直到2016年,武警黑龍江部隊還鬧出一起77式手槍走火事件,導致一名戰士死亡。
77式還缺乏空倉掛機和槍膛有彈指示,安全性較差,這讓很多公安幹警平時都不開保險,甚至出任務前都不上彈。雖然有如此多的不足,但在80年代我國沒多少手槍的備用選項,52、54式因為種種問題幾乎淘汰,只有64和77式頂上,能用就是硬道理。
從81年到21世紀,77式手槍不僅在我國大量裝備,其衍生型號還出口到了國外,成為中國第一款走出國門的自研手槍,其名氣不亞於54式。
三、中國人為什麼不重視手槍?
80年代我國手槍研製沒有突破,直到90年代,新式自研手槍92式才出現在國人眼前。92式手槍在1992年開始專案,直到1998年才定型製造,並於次年裝備瞭解放軍駐澳部隊。現在92式手槍已經是中國軍警的標配,已經服役近半個世紀的64、77式手槍這才退役。
從64式和77式兩種手槍的命運,我們可以窺見上世紀中國輕武器設計的困境。
在上世紀很長時間裡,因為軍隊領導的思維問題,士兵們手裡的輕武器不被重視,尤其是手槍,幾乎成了指揮官的吉祥物。民間也是一樣,因為我國民間擁有槍支的人很少,所以中國警察對槍械的使用度不高,很多警察一輩子只在訓練場裡開過槍,手槍存在的象徵性大於實用性。
手槍的存在感太低,讓對它的研究工作不斷後置,甚至一度被忽視。
手槍雖然是輕武器中的最底層,但一種穩定可靠,威力適中的手槍也需要強大的設計和製造能力,這些素質是我國軍工部門長期不具備的。上世紀我國一直處在內外動盪之中,武器研究沒有穩定的迭代順序和設計思路,如64式雖然號稱是自主研發,但是依然按照德國和蘇聯手槍。
77式手槍只是一個軍區軍械修理廠的“靈光之作”,有“取巧”思想作怪,本身設計缺陷很大,基層部門也只能忍受。
中國作為一個後發工業化國家,直到50年代才有了系統的重工業,至於站在重工業上的軍工,這是完全照搬照抄蘇聯的經驗,從設計到生產都是蘇聯人手把手教的。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見效快”,中國在短短10年裡解決了幾百萬軍隊的制式武器,也能捎帶著給公安和其他部門解決武器問題。
但是到了中蘇關係破裂後,中國軍工遭到腰斬,幾乎所有武器設計和製造都受到打擊,大到飛機坦克,小到步槍手槍,都進入了青黃不接的時代。這時候“獨立自主”的重要性就體現了出來,就算再不起眼的輕武器,自己設計製造才最靠譜,有了技術積累才能打造體系,讓整個軍工行業良性地存續下去。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談77式手槍的缺陷和落後性》 ,彭中發
2、《評國產64式、77式手槍之長短》, 盧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