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笛 杜濤/文2022年我們面臨的不再是“寶貴的時間視窗”,而是“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經過了2021年進一步積累的經濟規律的認知,結合各部委的工作會議內容,2022年或許可以期待更重“時度效”的政策和改革。
2020年和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了政策“時度效”,但在表述上有所區別。
在2020年政策層的表述是“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的時度效”,緊跟著一句“用好寶貴時間視窗,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2021年則著重了“必須”二字,主語也囊括了“改革”,要求“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緊跟著一句“堅持先立後破、穩紮穩打”。
這種措辭的變化顯示了政策層“進一步積累了對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2021年強調了政策的“時度效”,但在諸如雙碳等領域,政策的時機、力度和效果是否合適,可能還是有爭議的。
2022年發改委計劃“先立後破”且“有序”地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最佳化;國家能源局要求“立足基本國情穩步推進”能源轉型變革;工信部則要“穩步”推進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生態環境部則要“更加”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市場監管總局則強調注重把握市場監管各項職能“時度效”,在反壟斷方面也要求,“統籌”把握壟斷規制重點。
而這些轉變,來自於2021年中國經濟遇到一些困難的總結,比如我們遇到了大宗商品漲價的問題,遇到了能源供給的一些問題,遇到了21世紀以來的首次“電荒”等。
然而,改革與發展總是在反覆中前進。綜合政策層所露出的跡象,2022年各部委的宏觀政策、產業政策、微觀政策上會呈現改革發展的趨勢,釋放出更多的“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的信心。
在“三重壓力”下,增量改革會更加被側重,“先立後破”言外之意或許也在於此。
工信部要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交通運輸部則要“著力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物流企業”;發改委要“積極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
每一個“立”都意味著一個新市場空間的開啟,這也是應對“三重壓力”的關鍵之策。
在宏觀政策上,應對“三重壓力”,2022年初已經顯示出一些邊際寬鬆的跡象,央行近期亦相繼祭出降準、降息等多項寬鬆政策,既定的重點工作中,“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也排在首位;財政部也延續了“積極財政”的表述,並強調了“強調整治亂收費,合理確定收入目標”;“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再被提及,發改委將“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交通、物流、生態環境、社會事業”。
一側是政策調整和推進改革更加註重時度效,一側是宏觀政策邊際寬鬆的跡象更加明顯,對於微觀市場主體,2022年可以感知的政策溫度或許會更高一點。
在2022年政策脈絡中,對於微觀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市場主體支援力度也更加凸顯;工信部提出“加大對中小企業的紓困幫扶,促進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央行提出“實施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援工具、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援計劃接續轉換工作”;財政部也表態“圍繞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製造業等重點行業,堅持以階段性政策為主,與制度性措施相結合,兼顧財政承受能力和助企需要,實施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
回頭來看,在2021全年,中國經歷了從“視窗期”到“三重壓力”的轉變,其中一項即“預期轉弱”,“轉”一字顯示了市場主體在2021年所經歷的心態變化,而“弱”則需要更多的手段讓其轉變。
預期轉弱,意味著信心不足。“轉弱”之後,宏觀、產業政策要重振預期必然需要費一番心力,與其如此,不如在事前去“防患於未然”,更有藝術的把握“時效度”。
這個時候,我們要更加珍視市場的信心,信心貴於黃金。但是,如何讓市場重塑信心,卻需要更大的步伐和更長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