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好多家長訓斥自己的孩子:你也就在家裡橫,你能你倒是到外面去橫啊?就是在窩裡橫出門慫的傢伙!
雖然家長經常這樣訓斥孩子,其實還真是很多孩子在家裡飛揚跋扈的,蠻橫霸道,稍有不順心就要發脾氣,和父母頂嘴。
甚至是和父母吵架,一到外面就老實了,乖的像一隻小白兔,即使有時候遭到別人的打罵和搶東西也不敢出聲,不敢反抗。
其實,娃“窩裡橫,出門慫”,並不能全怪孩子,背後暴露的真相更值得我們反思。
1、“窩裡橫”,多源於無規則的愛
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有的還是第二代獨生子女,家裡就一個寶貝,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都喜歡的不得了。
一家六個人都圍著孩子轉,寵愛的不行。孩子有什麼需求,家裡的人馬上就滿足,什麼事情都依著孩子。
有一次,我帶女兒到朋友家玩。
剛好遇到她兒子在家裡鬧,非要買跟姐姐一模一樣的小豬佩奇玩偶,朋友剛開始不肯買,因為覺得同樣的玩具,買一套就夠了,姐姐和弟弟可以輪流玩啊。
結果她兒子大發脾氣,不停地哭鬧,還把姐姐的小豬佩奇摔到地上。朋友連忙哄兒子:“好了好了,我給你買還不行嗎!”
兒子哭得更大聲了:“我現在就要,你現在就去給我買!”
朋友一邊尷尬地朝我笑笑,一邊趕緊讓老公出門買去。而兒子在爸爸走後,立馬從地上爬起來不哭了。
每一個窩裡橫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對規則不清、無限寵溺的父母。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親子諮詢師楊傑老師認為:媽媽的一味妥協,孩子只會從媽媽身上學到兩樣東西——
第一,發脾氣;
第二,只要自己堅持發脾氣,媽媽遲早會妥協。
孩子窩裡橫,因為他知道,父母永遠愛他,窩裡橫不僅能達到目的,還不會被懲罰。
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越是有安全感的環境,越容易無拘無束、顯露真性情。大人如此,孩子亦然。
用滿滿的愛富養孩子當然很重要,但無原則的溺愛孩子卻容易造成孩子沒規矩,不懂尊重,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和任性!
過分的愛不如不愛,該拒絕時卻給予,不是仁慈,而是傷害。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宅在家裡,家長喜歡宅在家裡,孩子也一起在家裡,家裡的電子產品吸引了大人和小孩子們。
孩子們出去玩的機會就比較少了,很少與外界的人接觸,也不能與同齡人多接觸玩耍等。
最關鍵的是,在外面不會有那麼多人慣著孩子,孩子繼續“橫”不僅沒有效果,還有可能遭到反擊。
大人不在身邊,無法提供貼身的保護。孩子此時孤立無援,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更不知道怎樣親近他人,進而產生受挫感。
所以,“窩裡橫,出門慫”的孩子,內心其實是孤獨和害怕的。
家裡橫可不是孩子的專利,很多人都是專門對家裡人橫,出門就慫得不得了。所謂是“把好脾氣全留給了外人,壞脾氣全給了家人”。
在觀察一下這樣的人,一般他的原生家庭也有這樣的問題。
曾聽一個媽媽抱怨:她老公就是“影帝”,外人鄰居家裡有什麼事,他總是耐心耐煩的幫助別人,對待家裡總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
所以,窩裡橫有遺傳效果,如果你不想讓孩子也窩裡橫,就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把好脾氣留給家人。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有些父母在家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在孩子的面前吵架。
甚至打架,孩子其實是最怕父母吵架和大家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膽小怕事,懦弱。
但是孩子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是會寵著自己的,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家裡橫,出門膽小的性格。
4、父母的越俎代庖
我在樓下溜娃時,曾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姑娘想去玩鞦韆,可是兩個鞦韆都已經有人在玩了。帶娃的爸爸,看到女兒想玩又不敢上前。
就直接走過去,跟正在盪鞦韆的小朋友說:“你們可以讓給妹妹先玩一會兒嗎?”
生活中,很多父母會像這位父親一樣,當孩子和同齡人接觸時,總是忍不住替孩子出頭。
看似解決了問題,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孩子需要在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社交中,透過對方的眼神言行、事情的起因、自己的情緒等,學會感受和判斷對方的立場,以及選擇自己該怎麼做。
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說:“真正愛的本質之一,就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的人格。”
父母越俎代庖,孩子出門只會越來越慫。
找到問題的“病根”,就可以試著這樣引導娃了。
1、在家中建立明確的規則
不要對孩子繼續放縱寵愛了,可以培養孩子參與到家庭勞動中,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會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
同時,對孩子的需求可以選擇性的滿足,並設定一定的界限。
“我可以滿足你這個要求,但你要答應我這樣!”
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要以他為中心,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滿足的。
在制定規則後,只有堅決執行,孩子才會知道你的界限在哪裡:“‘窩裡橫’是沒用的,爸媽不是‘任我擺佈’的!”
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必要的鼓勵和有效的敦促。
2、讓孩子多出去走走,增加社交的機會
多和同齡的小夥伴們玩耍和接觸,讓孩子經歷一些事情,也許剛剛開始的時候孩子還是“慫”的。
但是隨著經驗的增加,孩子在與人的接觸下能夠意識到和改變的,在不斷的相處中可以總結和反思,改變“慫”的狀態。
環境的體驗和見識的積累,都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大膽,在公共場所不再膽怯。
3、教會孩子如何表達和發洩情緒
在家“窩裡橫”的孩子,往往表達能力有限,除了大哭大鬧,想不到別的辦法解決問題。
久而久之,情緒表達和溝通能力就會落後於同齡的孩子。
讓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要學會思考自己的感受,考慮自己的做法會對別人產生什麼影響。
情緒與生俱來,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更何況孩子。
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直接阻止,先學著理解和接納孩子,抱抱他,告訴他:“媽媽知道你不開心,你現在生氣,可以發一會兒脾氣。”“但****事,我是不會答應的,因為......”
一方面提醒孩子意識到自己情緒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堅定地告訴他,發脾氣不會達到目的。
孩子身上,反映的是父母的思想和言行。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後天不會教的父母。
說到底,孩子“窩裡橫,出門慫”的也挺好解決,父母不寵溺,不包辦,既給予,也剋制,孩子自然能平衡發展,聰明識大體。
為您推薦一個線上育兒音訊課程
有主持人凱淇雨珊的育兒經驗分享,
有專家的科學指導
—— End ——
向您推薦一個育兒公眾號
童年只有一次,把最好的給孩子!
編輯:琬璘
稽核:英姿
監製:凱淇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絡後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