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熱議的話題,在反思 " 雞娃 " 和內卷現象的同時,無數因孩子教育而備感焦慮的家長,都想要尋求更合理的教育方法。
由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和斯坦福大學博士後閆偉合著的《孩子的品格: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一書,應該能讓家長有所啟發。像樊登所說,這是一本 " 有效幫助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行動指南 "。作者認為引導孩子過上幸福人生的關鍵因素是 " 品格優勢 ",而 " 品格優勢 " 是可以利用積極心理學原理後天培養的。
到底是要“佛系養娃”,還是要給孩子“瘋狂打雞血”,積極心理學如何理解這些現象?《孩子的品格: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本書原是彭凱平教授為樊登的《新父母大學》授課的講義,初衷就是想幫助中國的父母親能夠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孩子進行積極心理品質教育,包括如何培養孩子的抗逆力,自控力,專注力,情緒調節能力,自我效能感,發現天賦優勢,善良之心,審美之心,創造之心和同理心。希望為減緩中國父母的育兒焦慮貢獻綿薄之力。
針對中國家庭的現狀,書中提出了更適合中國家長的積極心理學養育方案。作者強調家長的教育應當從順應孩子的天性出發,不斷鼓勵和引導孩子激發內在的品格優勢。書中還給出了 40 多種實踐案例,透過趣味互動親子游戲讓孩子開啟一次激發自主學習探索,並在這個過程中加強與父母的溝通交流,建立更加親密的家庭關係。
家有萌娃的家長可以考慮看看這本《孩子的品格: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它應該能為你解決孩子教育的痛點帶來一些思考。
彭凱平教授說:
2019 年秋天的一個深夜,我突然接到北京一所大學的心理中心老師的電話。電話裡,這位老師焦急萬分。他告訴我,就在不久前,有一個學生企圖自殺,幸虧被同學及時發現並制止。班主任在學生的筆記本上發現了我的名字和電話號碼,所以決定聯絡我,看我能不能為這個學生提供一些幫助。
掛掉電話,我馬上趕去見這個學生。我問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要走到自殺這一步。這個孩子告訴我,他一直想做一個好孩子,聽媽媽的話,努力學習,現在終於考上了重點大學。這位學生一直想在大學學習哲學或者心理學專業,但媽媽堅持學理科更好就業,無奈之下他只能放棄自己的愛好。 然而在大學的學習中,不喜歡的專業讓他越學越苦悶,越來越失望。最後,他實在是熬不下去了,決定永遠擺脫外力強加給自己的所謂“理想未來”。 我聽後感慨萬分,心裡很不是滋味。如果孩子的父母知道是這樣的原因導致孩子輕生,不知會有多痛。但我確信,他的父母一定很難理解,也無法想象孩子輕生的原因居然是自己望子成龍。 後來,我見到了孩子的媽媽,跟她溝通了孩子的心理狀態。果然,孩子的媽媽十分不理解,她堅持認為:“嚴格的要求,做社會需要你做的事,不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嗎?教育難道不是培養孩子的各種學習技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嗎?” 事實上,類似這樣的教育模式在我們身邊十分普遍。有多少孩子,做的都是父母讓他們做的事,學的是父母看好的專業,幾乎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取悅他人。甚至這種教育模式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有多少孩子就是這樣被父母從小牽著小手,奔走於各種補習班、課外班;有多少父母的教育理念已不再是“笨鳥先飛”,而是“是不是隻鳥,都要先飛”。孩子也在這種教育價值觀的裹挾下,時刻處於高壓狀態,漸漸失去獲得自我價值的能力。 然而,這真的是為孩子好嗎?或者說,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真的是我們希望培養的嗎?
我們該如何愛孩子
我們該如何愛孩子?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其實也是我寫這本《孩子的品格: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的初衷。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每隔兩三年就要在全球 88 個國家開展一次大型的國際學生評估專案調查。最近的一次調查發現,在 88 個國家中,中國孩子的學習時間最長,遠遠超過排名第二位的國家,而且課外學習的時間很長。但是,中國學生的學習效率很低,排名十分靠後。同時,中國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創新能力排名也不高。
這不僅讓我深思: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教育為什麼一定要與痛苦為伴?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是一個長期在講臺上與學生們探索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什麼是科學發展觀、什麼是積極的心理、什麼造就了文化差異等專題的教師。為師者的使命是傳道、授業、解惑,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變我們的“教育之痛”。
事實上,要解決知識與技術層面上的困惑並不難,真正的困惑往往源自生命的意義、個體的成就感與投入之間的比例,以及變化無常的情緒和複雜的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這些困擾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一個人真實的幸福與未來的發展。
讓我們的教育成為一種讓孩子開心、讓家長滿意、讓教師這個職業更加令人嚮往和尊重的教育,變得更幸福,更積極,是我身為教育者的主要目標。
而積極教育就可以很好的實現這一目標。這也是我和我的團隊以及全世界從事積極心理學研究與積極教育研究的人共同追求的生命價值。
積極教育是透過關注人心中的善良天性、人類社會的正能量,以及我們共同具備的靈性、悟性、善意和德行等,對孩子進行積極、正向的教育。積極心理學家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美好、善良的種子,而積極心理學家所研究和探索的,就是怎樣發現並培育這些美好的特質,最終讓每個人都能過上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
簡而言之,幸福、有意義的人生是積極教育的結果,而積極心理學家的工作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尋找獲得這個結果的原因是什麼,以及怎樣用科學的方法“培育”這些“原因”,使之真正開花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積極教育要比現在所謂的“心靈雞湯”、快樂教育等更重要,也更有意義。
用積極教育培養孩子的品格
從 20 世紀 80 年代起,全球範圍內興起了以積極心理學、認知科學、文化科學為理論基礎的積極教育實踐運動。積極教育從人文視野的角度出發,依靠科學的手段以及對實證的研究,對人類尤其是兒童與青少年如何在教育中獲得真正的幸福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測量、評價與實踐。
積極教育已經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潮已經開始在全球流行起來。越來越多的專家與學術機構經過多年觀察和分析後發現,真正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天賦,也不是知識,而是教育能否幫助孩子培養以“品格優勢與美德”為核心的積極天性、全面而健康地發展。
這些積極天性的特質包括審美力、自控力、好奇心、共情力、創造力、專注力、責任感、勇氣以及自信心等一系列與善意、高尚人格相關的要素。最終,品格優勢將成就“王者之力”——創造力、審美力、同理心,讓孩子從容應對未來的競爭與機遇。
引導孩子過上幸福人生的關鍵因素是“品格優勢”,而積極教育正是點亮孩子品格優勢的一盞明燈。品格優勢能讓孩子感知幸福,親近社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激發終身學習的動力。在面對壓力和挫折的時候,孩子能擁有較強的承受和復原能力,自信地面對各種挑戰。
用積極教育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目前,世界很多國家都將積極教育作為教育改革和提升國民幸福指數的重要途徑。澳大利亞是國際上最先倡導積極教育的國家, 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南非、摩洛哥、日本、韓國和北歐國家也都在推廣積極教育,並且進行了大力探索。
積極教育為何會受到世界各國如此追捧?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積極教育是基於人心的教育,是把人的幸福建立作為一種信仰的教育,更是一種可以把幸福與心靈經由科學實證進行量化與展現的教育。
積極教育是面向幸福的教育,是得到全球公認的品格優勢與美德的教育,是造就世界公民新的教育思想的教育。
積極教育是科學的教育,是人類進入智慧時代與無邊界時代更具有生命力的、嚴謹而實證的教育。
積極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是使人類更具有創造力、審美力、同理心,更關注福流與生命意義的教育。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人生活和消費水準日漸升級,提升幸福感不再是奢侈品,反而成為日常生活的剛需品。在這種情勢下,積極教育也勢必會形成一股浪潮,在不久的將來迅猛地席捲中國大地。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培養兒童與青少年的積極健康心理與素質教育。2021年兩會期間,習總書記也明確提出:“教育,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能過於注重分數。分數是一時之得,要從一生的成長目標來看。如果最後沒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積極教育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而在不遠的將來,它將擁有更加彭勃的生命力,幫助萬千家庭走出習得性無助,走上一條更加美好與幸福的人生之路。願所有的孩子能開啟幸福的人生之路。
大咖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