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習俗是回孃家。
而回孃家的必備節目一定是:聊騷。
不是催婚催生,就是各類攀比,誰賺了大錢,誰買了房子,誰年薪百萬。
恨不得把積攢了一年的八卦話題,傾瀉而出。
說不定此時的你也正在邊磕瓜子邊看這篇文章。
這幾年總有人說年味淡了,沒有以前的熱鬧勁,以前過年自媒體都不發文,因為大傢伙忙著過年,沒人看文章,閱讀量太差。
但這幾年,過年也有人不閒著,總詢問哪裡能買,哪裡不能買,甚至想趕著拿到年終獎買上一套。
既然如此,不如說點什麼,讓大家在春節假期依舊保持閱讀和思考,持續成長。
不可否認,回家過年,是中國人的傳統。
但很多人的老家在不發達的三四線城市,甚至縣裡、鄉里,越往下走,資訊越不發達、不透明。
在這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在大城市嗤之以鼻的假貨,在這裡卻非常暢銷,城裡人早就不玩的傳銷在這裡依舊流行。
在這裡沒有大牌,只有價效比,便宜=一切。
我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琳琅滿目的玩具,最高單價不過6-70元。
男孩子極度熱愛的奧特曼,只要11塊,滿心歡喜給孩子買了好幾個,結果剛開啟,“腿”就斷了,只能淪為一次性玩具。
可就是這樣一個淳樸的地方,往往聚集著大批中國社會的底層人民,他們賺的不多,但手頭的錢貶值得最快,當然,也最容易受騙。
能看到我們文章的,基本也是對房產,乃至財富管理已經有入門級判斷的,但回到老家之後,大家會發現,老家人的財富的認知,依然是非常匱乏,也可以說,基本沒有。
所以,如果你看到了這篇文章,可以轉發給你在三四五線的朋友和親戚,有些錯誤的觀念,趕緊拋棄,拯救一個是一個。
選擇永遠比努力更重要。
我們人生就是一道道選擇題,得A失B。
我有個表哥2019年換了套深圳800萬的房子,首付200多萬,全靠第一套房產置換的資金。
當初30多萬首付上的車,最後變賣的時候400萬,10多倍的漲幅,全憑選對了城市和區域。
我想說的重點就是選擇真的比努力更重要。
2008年那會,如果你拿手頭上的30幾萬在老家起了一棟別墅,又或者是在市裡全款拿下一套商品房。
現在看來,結局或許完全不一樣。
你在市裡的房子也漲了,從1500元漲到4500元,但和400萬的差距依舊非常大。
不同的選擇,得失完全不一樣。
不是你不努力,而是賽道選擇錯了,再努力也沒有用。
我們真的已經進入了一個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時代。
努力一定能脫貧,但真的不一定能致富。
真正要想致富,想賺大錢,還是應該到“錢”集中的區域。
錢在哪兒,人就去哪兒。
如果說過去10年,不管是認知還是資訊不如如今發達,那麼2022年的今天,站在全國乃至全球投資而言,已經是張明牌。
分割槽域而言,南北差異越來越大,尤其是東南和西北的差異。
分城市而言,城市和縣城,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差異越來越大。
這所有的背後都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在發生變化:人口的流動、資金的虹吸、基建的發展以及政策的紅利等等,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人口老齡化、少子化趨勢在蔓延,這是不可逆的趨勢,而人口和資金會持續湧向那些發達的城市。
這就是未來財富的秘密所在。
去年,七普資料出爐,10年人口增量排名前10的城市,清一色都是一二線城市,除了佛山是環一線城市。
單單大灣區深圳和廣州就霸屏前一二名,這就是人民群眾用腳投票的結果。
為什麼這些城市那麼多人去?
最重要的是能賺錢,其次是配套。
從2021年11月末中國內地城市金融存款排名來看,基本也和人口流入對得上。
這就是明牌,實在不知道選擇什麼城市,看錢,跟人口走就不會出什麼大錯。
其次,是大城市無可比擬的配套優勢,尤其是醫療和教育配套。
小城市是看不了大病的,尤其是縣城裡。
我相信只要是家裡人有生過大病的都會了解這種情況,縣裡看不了到市裡,市裡看不了到省裡,如果省裡還不行,就會到北上廣深。
為什麼一線城市的醫療就是更先進,這是資本和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時刻,你會充分理解,城市與城市的區別,本質就是發展的差別。
你也更能理解,為什麼一線城市的地鐵擠成狗一樣,每年還是來來往往的人。
你也會理解,為什麼村裡9點就準時關燈睡覺,而一線城市加班狗的夜才剛剛開始。
人跟著產業走,資金也會跟著產業和人口走,城市競爭的賽道越來越窄,現在不進場,以後更難入場。
所以,真的不為家庭和以後的孩子好好做一下規劃?
不想釋放心靈毒雞湯,但有幾個問題,或許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你改變未來命運軌道的唯一方式,是努力嗎?
不是,是選擇。
小孩無法選擇出生,但父母可以選擇工作的城市和家庭的環境。
大學可以選擇城市,工作可以選擇城市,可以選擇行業,婚姻可以選擇另一半。
每一次的選擇,都直接影響後面的每一步。
而對於家長而言,你現在能給孩子選擇的就是“在哪個城市成長”。
過年,親朋好友從四面八方聚齊,在聊天當中,或許我們很有必要把這些話告訴他們,不是每一個人都認同,但總有能聽懂並行動的人。
縣城的房子還能不能買?
每年必備話題:房子。
今年回村過年,果不其然又遇到這個話題,飯桌上討論熱鬧不已。
村裡人普遍的認知:
1、斥巨資裝修自建房,讓自家房子成為村裡最靚的仔。
2、到鎮上或市裡買一套,沒條件就貸款,有條件全款。
村裡人才不會管你花了3-400萬在一線城市買了一套小2居,人家認死理。
要真那麼有錢,為什麼自家房子不好好裝修?
要真那麼有錢,市裡怎麼不買一套?
於是乎,為了面子也好,真的改善性需求也好,回家買套房成了對父母孝順的愛,和麵子形象的維護。
有人覺得面子不重要,有人覺得面子值高價,這種需求我無可置否。
能給的建議是,如果自家自建房子位置不錯,建議直接翻新。
花3-40萬已經可以把房子翻新得非常好,既不用搬離父母熟悉的環境,還有自己家小花園,種種菜,養養狗,居住也舒適,面子也有了。
關鍵是不用貸款去地級市買一套,把處女貸用了,以後真的是離大城市漸行漸遠了。
如果真的有“以後回家發展”的這種打算,也不建議你急在一時半會,一線城市等一等你會高不可攀,但縣城等一等還有跌的可能,所以不用著急。
老家只要有落腳能住的地方,就夠了,不建議把更多的投資念頭放在這裡。
這裡的房子就是消費品,只有“有人、有錢”的城市房子才是投資品。
切記切記。
還有,不要再槓我所在的城市也漲了,2016-2017年大把地級市和縣城都在漲。
對,都在漲,但得有質量上漲,還得持續上漲啊。
現在你老家的房子能賣出去嗎?或者是能抵押出去嗎?
如果你確實在三四線城市工作,為了孩子考慮,也不要縣城給孩子買一套,把現金流留著,以後孩子在哪個城市發展,再考慮為她在就業城市買一套。
再說句大實話,站在投資的角度,在三四線城市完全可以租房住,把錢全部用來買大城市的房子。
貸款買房沒用,0負債才最棒,有錢都要提前還。
你要是在餐桌上說你在深圳貸款買一套房,估計家裡親戚覺得你不如隔壁老王縣城50萬全款買一套。
你是負債,人家是0負擔,不一樣不一樣。
老人家還會語重心長和你說,有錢趕緊還啊,利息太高了,根本不划算。
你很難去和他們算賬,更難和他們說通脹,因為通脹是什麼他們都未必能理解。
這就是認知差異帶來的財富差異,只知道存錢的人只會被在買房的人超越,而買房的人又會給玩槓桿套銀行貸款的人超越。
最簡單地再說一次,房貸是你能向銀行借到利息最低、時間最長、金額最大的一筆貸款。
花唄、借唄、白條的實際利率遠遠高於房貸。
何況銀行借錢給你買房,你既能住,也能享受依附在房產中的教育和生活配套,最後還能享受資產帶來的升值紅利。
而你只需要付出3成的首付,站在這種角度,房貸根本不是負擔,而是福利,只是看誰能抓得住而已。
至於有錢要不要提前還,我們一直不建議,除非你有更好的賽道要切換,可以。
但純粹因為不想背房貸,大可不必。
我理解大家害怕什麼,害怕突然工作不穩定,一旦沒有收入,房貸就是巨大的壓力。
但實際上,我們害怕的不是負債,而是現金流的穩定。
既然如此,我們有錢的時候更不應該提前還,而是做好現金流的規劃,抵禦風險。
每年春節都是一次人口的大遷徙,平常冷清的村裡塞滿了人,但我卻明顯地感受到,回鄉的人越來越少了。
這會是未來必然的趨勢,不管是人口總量減少的原因,還是過年方式的改變。
我們無法改變,中國絕大多數的村落和縣城會逐漸萎縮,隨著一代又一代的老人離去,年輕一代回鄉的時間越來越少。
最後,淪為空城。
我們在這裡砸下的每一分真金白銀,如同在大海里扔石頭,一丁點浪花都會被淹沒。
而已經身在三四線城市的當局者,最後為家庭、為孩子切換賽道的方式,就是別再買一套,而是提前佈局一二線城市,把最後一張門票留給孩子。
如果我們無法改變城市發展的趨勢,最好的做法是什麼?
那就是躬身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