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4年至1985年間,日本有10幾家公司,被人以投毒威脅,索要贖金,其中包括格力高、森永公司等知名企業,所以此案也叫“格力高·森永”事件。
該案當時有130萬名調查人員、 12萬5千名涉案人員、2萬8千條線索,但最後仍未破案,因“追訴期”已過,也被稱為“完美犯罪”。
1984年5月10日,有一個自稱“怪人二十一面相”的人,向每日新聞、讀賣新聞、產經新聞、朝日新聞,四大報社發來了一封信。
信中說,請他們通知格力高公司,給他準備1億2千萬日元現金,否則就會在“格力高巧克力”內投放劇毒。
格力高巧克力,是日本當時的暢銷貨,產品遍佈全境。為以防萬一,報社馬上報警,各大連鎖超市緊急撤下了格力高的產品。
結果,警方真的在兵庫縣西宮市的便利店內,發現混有疑似氰化物的巧克力,上面還附有署名“怪人二十一面相”的字條,上面寫道:“此物有毒,危險,吃了會死“。
在便利店的監視錄影中,警方只發現一名棒球帽的可疑男子,再無其他線索。
10天后,格力高的生意夥伴長岡香料公司,也收到威脅信。要求他們通知格力高,在一指定飯店內交付3億日元,如果同意的話,就在門前並列停放3輛汽車。
事件曝出後,格力高的股價大跌。大阪證券交易所估計,格力高市值至少蒸發了50億日元。
格力高無奈,只好準備好現金,派人到指定飯店,等了好久,卻沒有看到有接頭人出現。
10天后,長岡香料又收到了第二封威脅信,內容和上一封大同小異,只是把交易地點改在一個停車場。
到了交易時間,警察們埋伏在停車場,發現一名可疑男子,於是上去將其抓捕。最後證實,此人只是一名無辜青年,警方懷疑抓捕這名青年時,真正的罪犯也在現場。
就在警方焦頭爛額的時候,“怪人”又向四大報社發來了書信,說暫時結束對格力高的威脅,因為“日本的天氣太熱,要去倫敦、巴黎等地避暑,明年1月再回來。”
這個“怪人二十一面相”不但行動詭異,非常囂張,居然戲耍警方,讓警方很惱火。
“怪人”去避暑了,事情似乎也平靜了,格力高小心翼翼地繼續賣貨,股價也有所恢復,慢慢又漲了起來。
沒想到,沒過多久,“怪人”又開始向更多的食品企業發出威脅信。
這次收到威脅信的,是日本丸大食品。
信上說,如果不想和格力高有同樣的下場,就準備5千萬日元,同意的話,就在報紙上刊登一則招聘資訊作為訊號,並指定6月28日為交錢日。
28日,疑犯透過事先錄好的女性聲音,打電話指示接頭人,在多個不同地點之間到處轉移,把警察耍得團團轉,最終還是一無所獲。
不過,在到處轉移過程中,警員曾發現一個眉毛細長的男子行動可疑,然而在車站內,此人利用人群為掩護甩掉了追蹤人員。
9月12日,又出現新的受害者:森永制果。
疑犯要求森永在18日,在指定飯店交付1億日元,否則下毒。第二天,森永的工作人員,在關西銷售本部的信箱內,發現了疑似氰化物藥丸。
森永集團下屬的森永乳業,曾在1955年爆發過一次牛奶砷中毒事件,造成幾百名嬰兒死亡,影響相當惡劣,賠償官司一直打了10幾年,這幾年才緩過勁。
因此,森永集團的社長嚇壞了,立即籌備了一億日元現金,派人送到了交易地點。然而,疑犯又沒出現。詭異的是,這次電話中的錄音,是一個兒童的聲音。
人們都說,這個疑犯,是來給那些死去的兒童報仇來的。
一億日元沒來取,但在森永的7家店鋪內,發現了含有疑似下毒的食品。上面都貼著“怪人二十一面相”署名的紙條,同樣,提醒大家有毒,別買。
第二天,森永的27家銷售商同時收到了威脅信,揚言要在更多的產品內投放氰化物,讓他們撤下所有“森永制果”的產品。
銷售商哪敢怠慢,一夜之間,下架了森永旗下所有品牌的商品。
第三天,更瘋狂地挑戰又來了。這次,疑犯的目標除了四大報社外,還加上了日本放送協會(NHK)。
在威脅信中,不僅提到了森永奶粉,還指名道姓對警察廳長、大阪府警察、以及兵庫縣警察、本部長官做出挑戰,說你們快點來抓我吧。
同時,警方在大阪府、兵庫縣、京都府、愛知縣13個店鋪內發現了,投放有疑似氰化物的點心。除此以外,NHK也收到了疑似氰化物藥丸。
至此,全日本已經人心惶惶,誰也不敢再買便利店的食品了。
嚇壞了的森永當即宣佈,關閉5家工廠,削減一半產能,撤下全國各地的電視廣告。
11月1日,“怪人”再次向森永奶粉的副社長髮出了一封威脅信,這次他將金額提升至2億日元。說,如果同意的話,就在報紙上刊登一條指定內容的尋人啟事,作為訊號。
此時的森永集團,已經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只好按照要求,刊發了尋人啟事。
誰知,疑犯卻不再搭理森永,又找了一個新目標。
這次的目標是,著名咖哩製造商好侍食品。
在威脅信中,“怪人”調侃著說,格力高、森永是傻子,為了省幾億日元的贖金,結果損失了幾十億,昏庸無能的警察是靠不住的。
格力高、森永兩家公司直喊冤:哪裡是我們不交錢,是交錢你不收啊。
好侍食品還沒反應過來,股票直接跌停,損失接近200億日元。
警方注意到,疑犯每次發出威脅信時,總要給各大媒體也來一份。媒體有了這些新聞素材,如獲至寶,紛紛刊登,這就讓收到信的公司股票一夜大跌。
於是,在11月12日,大阪府警察刑事部長向各家媒體請求,為避免股市恐慌,不要再公開疑犯的威脅信,四大報社也同意了,再沒有公開信件內容。
疑犯見四大報紙不登了,就乾脆直接把挑戰書,直接寄給了兵庫縣警察本部長、大阪府警察本部長官,嘲笑諷刺警方無能。
一些小報得到這個訊息,立刻報了出來,讓警察顏面掃地,成為民眾笑柄。
此時,也是小報搶奪四大報紙市場份額的機會。訊息靈通的小報報出,12月7日,日本著名食品企業“不二家”也收到了裝有氰酸鈉的威脅書。
威脅書指示,讓“不二家”在大阪的阪神百貨店頂樓,拋灑2000萬日元現金,在東京池袋的高樓上拋灑2000萬現金,否則將投毒。
一次要拋灑4000萬現金,“不二家”心疼如割肉,但老百姓高興的不得了,紛紛跑到“不二家”樓下嚷嚷著,要他們答應“怪人”的要求。
但是,“不二家”沒有妥協,他們判斷“怪人”的目的並不是錢,因為前幾次他並沒有拿走錢,他們準備先拖著,並嚴密看管自家的產品。
到了12月26日,馬上新年了。各大媒體突然都收到了“怪人二十一面相”寄給他們的信,信中說,“由於新年將至,停戰一段時間,祝新年快樂。”
媒體們哭笑不得,看來這傢伙要去度假休息了。
第二年1月10日,在各大公司的罵聲中,狼狽的警方公佈了那名細眉毛的“狐目男”畫像,稱這就是嫌疑人,讓大家提供線索。
當然,這是警方的一廂情意,“狐目男”到底是不是疑犯,誰也不確定。
在之後的半年時間裡,“怪人”的活動相對減少了。從2月至3月,僅在東京、名古屋發現有兩處毒點心,但再未出現被勒索的事件。
此案使日本警方壓力巨大,企業、百姓都譴責警方的破案能力,要求主管長官辭職。
1985年8月7日,滋賀縣警察本部長官山本昌二,在退休當天,在家中自焚身亡,遺書中稱“以此謝罪”。
沒過幾天,8月12日,日本發生重大空難。日本航空一架123號航班墜毀,機上520人全部遇難。其中就有被勒索過的 “好侍食品”的社長浦上鬱夫。
空難發生當天,一個署名“怪人二十一面相”的人,向媒體發表公告,稱“對名牌公司的折磨到此為止,折磨惡人的生活真有趣……”
按照他這個意思,大家對他的目的有了一個認識,那就是,他要折磨富人,而這些富人在他眼裡,就是惡人。
從此以後,“怪人二十一面相”便徹底消失了,此案也就成了懸案。
在這個案件中,在一年半的時間內,企業、媒體以及警方共收到了144封挑戰信,索要贖金總計8億多日元。
然而,折騰了這麼久,疑犯卻一分錢贖金也沒拿,也沒有人因為有毒食物而死亡。所以,民眾並沒有強烈地憎惡罪犯,還對其有一種“義賊”的感覺。
這個疑犯到底要什麼?有人猜測,最大的可能是,疑犯是從股票價格的波動中,獲得了利益。
1984年1月時,格力高的股價為745日元,事發後,跌至589日元。如果疑犯在下跌前將其賣空,趁股價低潮時大量買進,便可獲得高額利潤,就是所謂的“做空”。
當然,這僅僅是猜測,並無實際的證據。
雖然沒有抓到罪犯,但是社會各界關於犯人的真實身份,卻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如特工、股價操縱者、報復者、競爭對手等……
同時,由於“怪人二十一面相”的影響,也導致了模仿犯罪的大量產生。
1984年,日本發生了類似案件31起,此後又上升至444件。甚至有小學生為了得到遊戲機,而威脅日本雀巢公司。
1984年,臺灣台中市一男子試圖模仿本案,向泡麵公司索要金錢。2005年發生的“毒蠻牛事件”中,罪犯也承認是受本案啟發。
可以說,這個“怪人二十一面相”開創了東南亞地區,食品投毒,勒索錢財的先河。
但是,此案也有“雙刃劍”的作用。它也變相地推進了食品行業的包裝改進。也因此設計出,防穿刺、防二次利用、拆封後不可復原等,新的包裝形式。
日本的普通案件的“追訴期”是20年,這起案件距今已過去38年,疑犯的身份、動機、目的,到現在也是個謎,成了人們的飯後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