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中秋此月明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充滿親情的節日。
天上月圓,地上人圓,花好月圓人團圓。
無論平時親人是否分隔兩地,但只要這一天,家人團圓,親人相聚,共享天倫之樂,人們就會感到格外的滿足與歡暢。
親情之樂,是普世共有的情感,與年老的父母聊天,看父母欣慰的笑容;給小孩子講個故事,看兒女歡笑雀躍於膝下,從中獲得的欣喜快樂是無窮無盡的。
王陽明認為,“愛親”是人的良知良能。
他30歲時在陽明洞修煉道術,曾經產生“離世遠去”的念頭,但是始終難以割捨對祖母、父親的思念之情(母親在他13歲時去世,祖父在他19歲時去世)。
最終他悟到“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認識到對親人的愛是植根於人的本性之中的,在嬰幼兒時期就產生了,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
在超脫塵世與擁抱親情之間,王陽明選擇了後者,也從此認為佛道拋棄親情人倫是不對的。
1506年,35歲的王陽明由於上書言事得罪了太監劉瑾,被打了四十廷杖,入獄釋放後,又被貶往貴州龍場做驛丞,到蠻荒之地做個不入流的小官。
發配的路途經過南京,當時他的父親在南京做官,又正好趕上中秋節,父子得以團聚。
看著白髮蒼蒼的父親,王陽明一陣內疚,流著眼淚痛罵自己魯莽,給自己帶來了災難,更讓年老的父親擔憂。
父親說的卻全是寬慰之詞:“只要人平安回來就好啊,你所做的事情也是出於正義,不必太自責!”
父子喝酒慶祝之外,父親還特意請來南京城一個有名的耍雜技戲法的人,在家宴上表演戴著頭盔翻跟頭。
這個戲法非常精彩,可以連翻十幾個跟頭而頭盔掉不下來,王陽明驚歎地問,是如何做到的?
耍戲法的人的回答說,翻跟頭的時候,腳跟要站定,牙齒咬緊,讓太陽穴膨脹,然後頭盔就戴住了,翻跟頭的時候就不會掉下來。
王陽明心中一陣暖流湧動,他明白是父親在用這種方式告訴他,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挫折時,要立定腳跟,咬緊牙關。
正是經過了這一個中秋節,在親情中汲取了無限力量的王陽明,毅然奔向貴州龍場,於是有了後來的“龍場悟道”,有了後來的一系列精彩人生。
親情永遠是一個人最堅強的後盾和不竭的力量來源。親情,沒有雜質,沒有距離,更沒有虛偽,僅僅是相通的血脈間彼此默默地相互關懷。
你可以忽略很多,但是最不能忽略的是親情,否則你的生命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你可以擁有很多,但是最應該擁有的是身邊的親人,只有他們才是你生命中的重中之重!
吾心自有光明月
一年十二個月,每月月圓一次,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最圓是中秋。
“圓”代表了圓滿、周全和完備。對“圓”的期待就意味著天地萬物都呈現出一種圓滿美好的和諧狀態。
因此當天空高高懸掛一輪圓月的時候,人們滿心祈望人世間的一切都美滿如意。
但是,正如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人世間也有著讓人無奈的的悲歡離合,與或好或壞的人生際遇,
那麼,在這紛繁的塵世間,不可捉摸的命運中,如何安頓我們的心呢?
1521年的中秋節,五十歲的王陽明,正在家鄉浙江餘姚,侍奉七十六歲高齡的父親。
這個中秋節一直是陰天,陰雲密佈,直到夜間也沒有散去。因為和父親在一起,雖然看不到空中的圓月,王陽明仍然心情愉快。
這天晚上,他寫下了一首《中秋》詩:
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
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髮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詩的大意是:去年的中秋節,一開始陰雲密佈,但最終天晴見月,今年的中秋節,卻始終陰天;人的一生,本來中秋圓月的美景就看不到多少次,更何況一個人頭上的白髮越來越多;不過,在我心中,自有一輪光明的圓月,千古常在,永不缺蝕,山河大地都沐浴在它的光輝之下,這等快樂,不必非要在中秋才有。
王陽明詩中所說的“光明月”,指的就是他歷經生死考驗,在貴州龍場所悟到的“良知”。
這良知既是人的本心,又是天地之心,“千古團圓永無缺”。
王陽明說:“天理在人心,亙古亙今,無有終始。天理即是良知。”
永恆、無限的天理,不必在宇宙星辰中找,而應當在人心中找,它就是人心中的良知。
天地間的道理千千萬,心卻只有一個,心外無理,找到了心,也就找到了理,一理含萬理,萬理還是一理。
怎麼找到心呢?要收心存心,要為善去惡,這就是“致良知”。
大道就在每個人自己的心中,不必外求,只要致其良知,便得心之本體,只有良知才是人們的至樂之鄉,才能使人們從世俗的悲歡之中解脫出來,成為真正超越的人。
當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內容,全部都是良知,人生就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享有一種與自己的生命本質相一致的現實生活。
人生的最高境界很難達到,但是我們應該心嚮往之,雖不能至,還是要在心間供奉一輪明月。
世界是我心顯現出來的,我心汙濁,這世界就汙濁;我心光明,這世界就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