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進入21世紀,尤其近十年來,中式飲饌新舊交融,中國人的餐桌也發生著變化:節令食材試圖擺脫時間的束縛,一年四季生機勃發;本地滋味努力打破空間的限制,一夜之間走南闖北;新的口味習慣在萌發,記憶中的味道卻漸行漸遠……
三聯書店新近推出的《煙火三十六味:市集·餐桌·食物與人》(三三著),記錄了這變化中的點點滴滴。36篇“色、香、味”俱全的飲食筆記,從產地、市集、家宴、小吃、餐館等不同視角,呈現中國6個富含特色的味覺目的地:南京、蘇州、台州、四川、潮汕、雲南。
2012年,劉姍姍(三三)加入飲食雜誌《美食與美酒》的編輯部,讓她開始有機會進入後廚近距離觀看烹飪過程,一隻獅子頭的選料,一條蒸魚的火候,一碟幹炒牛河的鑊氣……
南京香格里拉酒店的淮揚刀客侯新慶,使用同一把廚刀,走刀之快,可數秒間在三四釐米寬的黃鱔肉上敲擊上百下,刀痕細密而肉身不斷,鱔段下鍋遇熱,驟然反扣,形成芝麻粒大小的鎧甲;成都“玉芝蘭”餐廳的蘭桂均師傅,手下的三尺大長刀,每次僅切一塊手掌大小的金黃麵皮,刀口下生出金絲,其視覺過程遠比端坐桌前來得有趣。
熟絡之後,三三更隨著這些廚師從餐廳走向菜場。為了尋找季節新菜的思路,他們的腳步遍佈城鄉每個角落,各種“定製版”的鮮魚活蝦、嫩菜芽苗……這些被各路菜販小心地收在後場待價而沽的尖兒貨,美食的根基,被一一記錄下來。
三三重視食物的在當地人心中的代表性,因為它們才是一個地方滋味的本色。《一本鴨子經》中一道皮白、肉紅、骨綠的鹽水鴨,是金陵的本色;《知足不求全》中一碗熬了三十年的糖粥,是姑蘇的本色;《瑣碎金鱗軟玉膏》中一條金鱗軟玉的大黃魚,是台州的本色;《喝閒茶》中一杯龍門陣上的碧潭飄雪,是成都的本色;《吃粿粿》中一顆米香飄揚的韭菜粿,是潮汕的本色;《雪山家宴》中一鍋漿白滾燙的雞豆漿,是麗江的本色。
三三用歷史的眼光重新審視各個地方最常見的食物,信手拈來一些史料片花。比如,“茶館在成都遍地開花,不過是兩三百年間的事。這習慣似乎始於清初,朝廷為徵西藏、川西大小金川,調滿洲蒙古兵二十四旗入川”……
在勾連地方飲食與文化的過程中,她的目光也不再侷限於歷史上老生常談的掌故趣聞,而更多地關注鮮活的小人物:《滑手長魚》裡靠賣《子不語》和經營隨園農家樂的袁枚,是出世又入世的典範,而他身後兩百年南京城的小店老闆喝茶拜佛,結交各路人士,手下的熱油軟兜厚撒胡椒粉,辛鮮燙嫩才是南京味;《棄船登岸的蘇幫菜》中蘇州的船菜早已登岸,但城郊有個老頭還在固執地執行事先預定、親自操辦的老船菜,熱油鮮魚一勺糖;不懂逢迎奉承的張其廣,只在女兒回家才掌勺一桌金陵家宴的曹瑞華,19歲開始跟隨榮叔買魚識魚的元哥,只收尖兒貨出手闊綽的海鮮買手“土匪”……
與食物同行多年的三三說:“隨著閱歷的增長,我筆下的食物似乎越來越不重要了,面對廚師我也不再追問烹飪的細節……取而代之的是,每到一處,我更喜歡花時間實地走走逛逛,看看博物館,挖挖小館子,親身感受真實的生活氣息。”
常年跟餐飲行當打交道的三三,經常被問:“哪裡好吃?”好吃,應該怎麼界定呢?每當她面對這樣的問題,總愛含糊過去。但是,她的心裡一直有個答案:“好吃的食物,或許就藏在你家附近的巷子小館,或許在紀念日燭光裡的米其林餐廳,或許在旅途中偶遇的農家樂,又或許是看似平平無奇的家常菜……煙火浸透,人情烘烤,生命中能記住的滋味,都是好的。”
毛尖在《煙火三十六味》的序言中說:“吃就是祖國,祖國就在我們的味蕾裡。最好的家國教育,永遠是餐桌教育。……三三寫下的,不僅是天南地北的人生,更是食物民族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