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兌二字,在絕大部分飲酒人士的淺層認知中,依然是酒精加香精做劣質酒的代名詞,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很多酒廠在宣傳上,也刻意避開這個概念,久而久之誤解越來越深。
其實勾兌又稱酒體設計,是白酒、威士忌、干邑等酒類生產工藝內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且大多數人也不知道,白酒的勾兌技術是中國最貴的白酒茅臺發明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我國還沒有勾兌這個技術詞彙,建國早期,物資匱乏的年代,整個酒行業沒有能力去追求風味和質量,只檢驗酒度是否合格。
而後,國家為了鼓勵酒行業的發展,開始了酒廠造星之路·名優酒評比,推動酒廠提升質量。
酒廠才逐漸開始琢磨如何才能夠產出更好、更具有品牌特色的酒!
1965年,在全國第一屆名酒技術協作會上,茅臺原廠長季克良先生宣讀了:"我們是如何勾酒的",首次科學歸納總結了茅臺酒的盤勾技術,引發白酒行業強烈反響!
各個酒廠回去以後,開始研究,如何以酒勾酒,如何擴大優酒的產量強化風格特點,從而正式拉開了白酒香型劃分,各立山頭的序幕。
為何是茅臺先搞出勾兌這個技術?
起因醬香酒是有七個輪次的酒,每個輪次的酒風格差別很大。
如1輪次的酒帶有生糧味、澀味,參照香氣為蘋果香蕉的味道
3輪次,它是醬香味突出醇和後味乾淨,對照為熟梨子、蜂蜜、薔薇花的香味
7輪次,它的香氣主要為焦香為主,對照烤糊的餅乾、炒板栗杏仁的香氣
七個輪次的酒風格各異,歷史上醬酒的工藝,都要把七個輪次的酒按比例進行盤勾,否則是沒法賣的,所以勾兌必然由茅臺發明,這也鍛鍊了茅臺勾酒時的記憶水平,方能夠總結出一套完整的科學方法論!
而同時期的清香型和濃香型酒生產工藝,都是一次取酒,相對來說要更穩定,可以直接賣,酒廠不用瞎琢磨,直到茅臺搞出了勾酒技術大家一看,原來還可以這麼玩,打造不同風味的酒體如此高階。
於是各個酒廠,開始用酒體設計的思維,去打造更好、更有風味特點的酒!
如濃香型會用頭酒、雙輪底酒,糧糟酒以及老酒、半新酒,老窖酒、新窖酒相互勾,更進一步還有高脂調味酒、高酸調味酒,窖香調味酒、曲香調味酒、陳香調味酒等等。
再進一步,不侷限於本香型,如,濃香型想讓酒體更醇厚,加一些醬香型酒,想要更綿柔可以加一些芝麻香型酒勾調成品。
所以七十年代,由當時總部設在宜賓的名酒公司,正式提出了勾兌,這一技術詞彙,白酒行業的酒體設計,進入新的時代,勾兌這個技術,也有它的難點。
首先是按照百分比來進行,調整好酒體的骨架,猶如化龍。然後調味,是按照萬分之一的比例來進行,猶如點睛之筆!
這需要調酒師,有異於常人的味覺和記憶力,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對不同風味的酒體勾兌之後的變化,有一個非常準確的判斷力。
這樣才能夠在成百上千種酒樣中,調配出相應的配比,使一款酒呈現出讓人入口難忘的獨有風味特點。
調酒師這個職業,基本都是師徒相傳,徒弟需要跟師傅很多年才能夠獨立調酒,此外還有非常之多的嚴格職業要求。
如不能影響他的味覺和嗅覺,一個調酒師一生不嗜酒、不抽菸、不吃辣,還有一些調酒師,不喝發酵類的茶,30年如一日的,只喝一個茶廠的綠茶,透過每天這樣來校正賴以生存的嗅覺。
女性調酒師,要求素顏不能擦粉不噴香水,所以這個活並不是一個念幾年大學就能做的好的。
調酒師,像一個鋼琴演奏藝術家,面對不同風味的酒體的時,類似於一個個不同音符的琴鍵,他們要做的就是將這些音符,演奏成一段優美的旋律,出色的音樂旋律雖然各有不同,但一定都會是優美動人的,且帶有藝術家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