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池穴
大腸經的溼濁之氣聚集於此,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穴,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肺主皮毛,經常按摩拍打,可以調和氣血、疏經通絡、清熱解表、保養心肺、排出溼氣等作用。
當你出現咽喉腫痛、痰黃氣喘、咳嗽、心煩心熱、口腔潰瘍、失眠多夢等問題,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以感到酸脹為宜。
在臨床上,曲池穴主要用於配合治療手臂痺痛、上肢不遂、熱病、高血壓、咽喉腫痛、齒痛、癮疹、溼疹等病症。
快速取穴:取穴時,將手彎曲,橫紋盡處,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即曲池穴。
按摩方法:左臂微微彎曲,用右手食指按壓在曲池穴上,用力按揉,左右交換,各100下。
2、委中穴
膝窩這個位置有一個重要穴位叫委中穴,人體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的穴位,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溼的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汙口,也是最好的“祛溼口”,你回憶一下,是不是一到夏天這裡會非常溼,因為這裡經常排溼氣出來。平時每次按捏幾分鐘即可,出現微熱就可以停止了。
快速取穴:位於膝後區,膕橫紋的中點,在膕窩正中,有膕筋膜;皮下有股膕靜脈,深層內側為膕靜脈,最深層為膕動脈;分佈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脛神經處。主治腰及下肢病證;腹痛,急性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3、足三里
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溼當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覺前用艾條灸,可以協助陰陵泉祛溼。該穴是一個祛溼的要穴,而人體溼氣大就容易滋生細菌,引起水腫,以及各種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
“足三里”穴具有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效。人的脾是生出人的痰的來源,也是管理人體內溼氣的,中醫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幹”的說法。常灸足三里穴對人體各系統都有調理氣血之功,扶正培元,平衡陰陽,祛邪防病,可使元氣不衰,延年益壽
快速取穴:坐位屈膝,取犢鼻穴,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即3寸),按壓有酸脹感。
4、豐隆穴
豐隆穴也稱化痰穴,是專門化痰的。中醫這個“痰”有很多的說道,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統的分泌物,我們平時吐的痰就是這個,故狹義的痰又稱外痰。廣義的痰指內痰,內痰的形成主要是我們體內的體液在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失去了正常的執行功能,逐步停蓄凝結成為一種黏稠狀的、有害的液體。這種液體是不咯出來的,而留伏在體內產生病變。“痰隨氣行,無處不到”,因而會使人體生病。
取穴技巧:坐位屈膝,先確定犢鼻穴的位置,取犢鼻穴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在腓骨略前方肌肉豐滿處,按壓有沉重感。
5、承山穴
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溼氣的穴位,主要是調理脾胃功能,運化水溼的穴位。其效果跟紅豆薏米粥有異曲同工之妙。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所以,刺激它能透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溼氣。經常按摩此穴能舒暢同一條經絡上的經氣,散寒祛溼,對痔瘡、便秘等肛門部疾患也有功效。經常按壓此穴,還可舒筋活絡、壯筋補虛,對緩解腰背疼痛、腿疼轉筋、小腿痙攣等效果良好。
承山穴的位置:位於小腿後面正中,委中穴與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