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再也不用為吃不上飯發愁了。但卻又開始為吃什麼,怎麼吃發愁了。
一愁吃什麼才能營養均衡?
二愁怎麼吃才能健康長壽?
三愁吃什麼才能有胃口?
反季節蔬果,化學藥品催肥的豬牛羊肉,更別說80-90天就出籠的家禽了……這導致很多人都吃出了毛病。
而在日常飲食不能保證健康的現狀下,很多人又開始迷信保健品,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為了能健康長壽,不惜在保健品上下血本,購買蜂膠、燕窩、膠原蛋白,蛋白粉,更有甚者把老祖宗拿來臨危救命才能用的安宮牛黃丸都拿來當保健的靈丹妙藥了。
上班族更是因為工作忙碌,沒空好好吃飯,很多人就一邊熬夜一邊吃保健品,簡直是把保健品當飯吃,什麼蔓越莓膠囊、褪黑素、葡萄籽、護眼丸、魚油。
甚至很多年輕人也是保健品一族,前一天熬夜、大吃大喝,後一天狂吃保健品只圖個心理安慰……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古老的中醫鉅著《皇帝內徑》裡早就把怎麼吃給我們研究的透透得了:“五穀為養、五畜為益(溢)、五果為助、五菜為充”。這是中國人古老的飲食營養觀。
其中五穀指的就是“麥、黍、粟、稻、菽”,比如麥補肝、黍補心、粟(小米)補脾、稻補肺、菽(豆子)補腎……
那為什麼中醫要強調五穀為養呢?五穀者,皆植物之精華——種子也。中醫飲食營養學認為,植物、動物的不同部位,所含的氣和神是完全不一樣的。最精華的東西,其實都蘊含在那一顆小小的種子裡。
從中醫飲食營養學來說,吃飯實際上就是吃種子,而其他的東西只是為了下飯用的。而現在的人恰恰相反,吃飯時都是吃肉、吃菜,不吃或少吃主食;更別提所謂的減肥食譜,更是動則不吃主食,甚至只吃蔬果。一來二去很多人都把身體給吃壞了。
五畜為益是什麼意思?“益”這個字用得十分巧妙,很多人將其解讀為“有益”,但是“益”在古文的本意是“溢”,即“滿溢”,水滿洩出水庫外,有浪費、太多之意。所以“益”字在《內經》中有時候也屬貶義。
也有人說:沒有適量的動物蛋白質,身體會有很多疾病,也容易衰老。
從中醫來看,之所以患病或衰老,核心是因為陰陽失調,臟腑失衡,氣血不足,經絡失暢。而素食其實更有助於調和陰陽,平衡臟腑,通暢經絡,兼可安和心神。所以說,吃素其實更加有利於身心健康。
《內經》也有很多的記載,可以說明當時已經知道飲食血肉的壞處。相反,吃五穀蔬菜水果,在《內經》之中則沒多少這樣的問題。
今天,為何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人這麼多?原因其實很簡單,這些都是富貴病,是吃出來的,而只要透過調整飲食結構,再加上適量運動,這些在西醫眼裡的不治之症很多都是可以自愈的,我在做辟穀推廣的這幾年時間裡,就親眼看到身邊有很多人都好了。
五果為助,是說五果只能作為一個點綴、一種輔助,是用來調節我們的口味的,而不能把它當成主食,要不然就會導致身體溼氣重,因而更容易生病。
如果你實在忍不住了想吃水果,怎麼辦?那就在吃完水果後趕緊吃點兒姜。因為姜的辛溫可以把水果的酸寒性化解一些,起到一個平衡的作用。
五菜為充,是說五菜是在饑荒狀態下充飢的代用品,絕對是不能當主食的。
還有一點,當我們吃米吃得太多的時候,可以透過吃菜來幫著疏通,這就是蔬菜的價值。
一般的綠葉菜都寒性偏大,因此,我們吃菜一定要焯熟、炒熟,不然的話就會吃什麼菜,拉什麼葉子。
現代人很多營養缺乏的根源,其實就是在長期錯誤的飲食方法指導下,傷了自身的脾胃消化功能。過去在農村,很多老人都知道,誰家生了小孩如果奶水不足,就用粥油餵養嬰幼兒就行了,筆者家的老大小的時候因為當時夫妻倆都年輕不懂,幾個月開始就整天給寶寶吃肉泥,結果老大的脾胃就特別差。等到年歲大了,開始接觸和學習中醫,才知道這些,後來老二、老三從小都是用粥油喂大的,到現在胃口是一個比一個好,個個都是壯壯的。
其實這個方法也適合大多數的老年人,本身人到老年,脾胃功能都會相對差一點,這時如果再吃太多的保健品,只會更加加重脾胃的負擔,這樣做不僅補充不到身體所需的營養,反而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吃什麼都沒胃口。身體自然就越來越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