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過十五都是年!這個春節對於張藝謀這位“國師”來說,可謂是收穫的開始,不管是《狙擊手》還是冬奧開幕式,他都創造了歷史,也許他掙的錢不是很多,甚至有可能賠錢,但《狙擊手》口碑的逆襲讓人感嘆不已。
從最初的不被看好到拍片量減少,再到後續的逆襲,《狙擊手》用真實的製作、以及如何引導大眾情緒,尊重歷史鮮活人物,從而給網友留下深刻印象。
猶記得宣傳片的時候,有這麼一句話引起了很多粉絲的期許。
“狙擊五班上戰場,抗美援朝齊勝鋼,正義之師終得勝,人間正道是滄桑,偵察兵陷生死局,神槍手班急行軍,出師未捷入險境,置之死地絕處生,集中機智破詭陣,巧謀劃聲東擊西,勇胖墩怒展神力,踏歌聲魂祭家鄉,劉文武背水一戰,孤大永巧破連環,一夫當關敵千軍,神槍再臨繼傳承。”
用說書的語氣將這些連貫起來,就是一幅生動的畫面,它所展現的力量與勇敢都是中國民族的寶貴財富,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財富,中國民族才成為全世界最強大團結的民族。
再度回看這部電影不難發現,它的逆襲在預料之中,主要的體現方面分為三點。
真實製作
大視角和小視角擁有不同的完美,對於《狙擊手》來說,最好的展現方式就是小視角,不用口號,不用雞血,因為偉大的犧牲從來都不矯情,心中的理想才是最偉大的口號。
戰爭電影的製作一般都會弱化地方,神話我方,從而達到一種情感的宣洩,造出一種不真實的假象。但在這部電影中卻絲毫見不到這樣的景象,不管是劉文武還是大永,都沒有將其神化,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靠的是冷靜的分析,以及計謀。
張藝謀針對美軍的塑造並沒有弱化,而是貼近真實,將其塑造得非常強大。
抗美援朝期間,美軍的裝備精良是公認的事實,單兵作戰能力也是非常強悍,他們缺的不是力量也不是裝備,而是堅韌的心,志願軍所具備的正是這種品質。
雙方的差距決定了最後的勝利,但並不是裝備,而是堅韌的心。
綜合來說,這部作品之所以逆襲,與真實的製作分不開關係。
大眾情緒
一部電影的好壞並不在於宏大的場面,而在於它能否讓人產生共鳴,你在影院幾次流淚?
張藝謀運用貼近的鏡頭訴說了每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從而全方面帶動觀眾的情緒。比如胖墩扛著大鐵板,阻擋敵人的狙擊,這樣的大無畏精神讓人感動,更讓人流淚和深思。
情節上打動人的不過是“小試牛刀”,真實的貼近才能調動大眾情緒。
據瞭解,張藝謀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為了追求真實,零下35度全部外景拍攝,演員的年齡也是貼近歷史人物,為了能夠讓一切都顯得那麼真實,張藝謀特地進行訓練瞄準。
如此種種,都能調動大眾的情緒,從而對這部電影產生好感,口碑逆襲當然也是輕而易舉。
尊重歷史
電影是以張桃芳、鄒習祥等人為代表,所訴說的事情也是圍繞真實的歷史事件,還原度非常高。
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讓觀眾真實地體會當年戰爭的殘酷,也能明白差距,做到以後的更加奮進。
所謂的狙擊手不過是普通的戰場士兵,這一視角的描述本身就比較奇特,再加上無尿點,有淚點演繹,這部電影的票房不高,都沒有天理。
豆瓣評分高達7.7分,對於這種題材的電影來說,絕對是高分,票房並不代表實力,口碑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