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王慶祥:
妙手銀針除病痛 初心堅守中醫夢
安陽融媒記者 王海波
隨著國家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重視和普及,人們對針灸治病已不再陌生,一枚枚小小的銀針,醫生根據不同的病症,找準穴位,幾針下去,有時短短几分鐘,患者的病症就能有所緩解。2021年12月30日,在內黃縣豆公中西醫結合醫院,記者見到了王慶祥,只見他一枚銀針在手,選穴、刺入、捻轉、提插……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王慶祥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他的二伯父在北京針灸行醫。王慶祥幼年時,每年夏天,他的二伯父都會回老家住上半年,這時候,他們家的院子便熱鬧起來,每天會有很多老百姓找他二伯父看病。當他看到一些呻吟不止的病人,在伯父的銀針治療下解除痛苦,愁眉變笑顏,他為銀針的神奇驚歎不已。
“長大後我也要當醫生”的想法在他幼小的心裡悄悄地紮了根。15歲那年,王慶祥開始跟二伯父學習針灸,學成後,他回來當了赤腳醫生。後來,王慶祥到新疆某部參軍,部隊領導看到他有針灸特長,便把他分配到了衛生隊。由於工作成績突出,組織上保送他到北京學習針灸。他又先後被保送到黑龍江中醫學院、安徽中醫學院進修深造。在學校學習的那段時光,他進一步開闊了視野,也更加如飢似渴地學習中醫藥理論技術。
經過組織的培養和自己的不懈努力,王慶祥很快成為一名醫術精湛的軍醫。在部隊服役的十幾年裡,他滿腔熱忱地為廣大指戰員和新疆當地的百姓診治,受到了官兵和百姓的一致肯定。1978年,《新疆日報》刊登了王慶祥的先進事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醫生》,同年,他被新疆軍區授予“雷鋒式幹部”和“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從醫至今50多年來,王慶祥憑藉自己勤學苦練的一股韌勁兒,經過長期孜孜不倦地努力實踐和探索,積累了臨床經驗。他注重中醫與現代醫學結合,積極創新,凸顯中醫藥特色優勢,在診治腰頸椎間盤突出、頸肩腰腿痛及各種疼痛方面有獨特的療效,在治療中風偏癱、小兒腦癱、頑固性頭痛等慢性疑難雜症方面也有獨到之處。
王慶祥從部隊復員後到豫北棉紡織廠參加工作,他隨身帶著銀針,走到哪裡就治到哪裡,辦公室、車間,都能看到他給病人治療的身影。2003年,他被市中醫院聘請到國醫堂坐診,在國醫堂工作的十幾年裡,每次診室一開門,慕名前來就診的患者便紛至沓來,一天下來,王慶祥往往要接診近百名患者,從早上接診開始到中午,他常常忙得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王慶祥診治時會結合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等進行綜合分析,根據病情變化,嫻熟運用多種針灸療法進行治療。
患者田某突發腦梗塞,經西醫治療後雖然病情穩定了下來,但是患者一直不能開口說話,患者家屬帶患者來到王慶祥的診室,經王慶祥針刺20分鐘後,患者便能清晰地和家人對話了,患者家屬十分驚訝和激動,對王慶祥醫生衷心地表示感謝。
患者宋某患頸肩綜合徵,疼痛難忍,夜不能寐,右上肢活動受限,曾在多家大醫院治療半年,花費數萬元都效果不佳。後經人介紹找到王慶祥。王慶祥採用針灸、穴位注射等療法,治療一個療程共10天,患者疼痛消失,上肢活動自如。為感謝王醫生的精心救治,患者家屬特意為王慶祥送來了錦旗。
其實,像這樣“針到病除”的臨床案例在王慶祥的行醫經歷中還有很多,患者無不為他精湛的醫技和時刻為患者著想的醫者仁心所感動。他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王慶祥先後被市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市政府評為“優質服務標兵”,被河南省衛生系統授予“先進個人”稱號。他還在省級、國家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
如今,王慶祥已經退休,可他並未因退休而停止工作,他表示,幫助患者解除病痛是他最開心的事,受到病人的尊重、得到社會的認可,讓他感覺很有價值,如果需要,他會一直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