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偷了個懶,停更一週。
雖然明天返滬,深感自己是“懶癌晚期患者”,糾結要不要寫。
想起前兩天剛被鄰居“無情”催更,於是提著一口氣打開了電腦。
想起前幾天,即將收房的表妹惶恐不安,問了我一個精裝交付問題。
所以,本期跟大家分享“我們是否該買精裝房”這個話題。
01 精裝房的誕生
關於精裝房,我上網查了下文獻。發現精裝概念,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
我們都知道,兩次工業革命都發生在歐洲,工業化程序較早。
19世紀50年代,隨著工業化發展,歐洲部分地區形成了“土建+裝修”的住宅工業化開發配置。
直到60年代,這一模式才逐漸傳到日本、美國與德國,形成我們今天認識的“精裝房模式”。
上世紀90年代,我國才正式引入了這個“舶來品”。所以,論精裝的起步,我國跟歐美國家相比,著實晚了許多。
如今,我國的精裝修指的是“硬裝”。即到最後交付時,我們拿到的房子裡,像牆面、地面、櫥衛,都會裝修到位,水電路也會鋪設完成。
小區統一精裝交付,優勢非常明顯。
所有建築材料,集中式採購、統一配送,大大降低了材料運輸成本。
從宏觀層面講,在資源嚴重浪費、汙染加劇的當今社會,這種做法,無疑改善了環境。
所以,各個地方政府也頻繁出臺政策法規,鼓勵開發商精裝修交付。
但對購房者來說,就不一樣了。
買毛坯房雖然耗費時間精力,但畢竟各功能分割槽都能按自己心意佈局,其中的樂趣更是不言而喻。
所以,很多人買房時會猶疑,究竟該買精裝房,還是毛坯房?
只是,對一線城市的普通買房者來說,大多時候是沒法做選擇的。
因為當你買房時,會驚訝地發現——市場上,幾乎全是精!裝!房!
02 為什麼精裝房如此普遍?
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地塊限制。
早在招拍掛階段,每塊土地都有一些固定的限制條件,比如商業配比、裝配式住宅佔比、中小套佔比等。當然,也包括我們今天討論的裝修房佔比。
那麼,上海拍出的土地中,要求的裝修房佔比多少呢?
前幾年,外環線內城區還能看到“70%”的身影。從2017年1月開始,外環線內裝修比例統一規定為100%。
原因很簡單,是綜合考慮到環境汙染、節約能源、噪音干擾等一系列問題。
這意味著上海外環內的新房,從出生開始,就已經戴上“鐐銬”,只能以精裝房的身份出現。
再說下內因。
通常情況,開發商有兩點理由堅持精裝修。
一是增加賣點,二是提高溢價。
很多人買房都會顧慮重重,房子買下來後,自己裝修會很吃力。
如果是裝修房,樓盤就會多出一個“拎包入住”的賣點。
這對一些剛需客、老年客和惜時如金的VIP客戶,極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是受到政府限價影響,開發商取證時可申報的價格都有上限。
精裝房的好處是,增加了裝修成本。
這樣,開發商也有機會獲得更高的備案價格,增加利潤空間。
所以,在市面上,裝修標準裡會出現各種花裡胡哨的噱頭,也就不足為奇了。
03 寫在最後
誠然,精裝房在環境保護、工程時效和對客戶便攜度上,存在利好。
不過,它是以犧牲購房者的個性為代價的。
與此同時,還存在著一些隱患,比如精裝質量問題。
這些年,全國各地關於裝修房維權的事件也層出不窮。
對普羅大眾來說,新房能做到拎包入住、一步到位,固然是好事。
但也希望未來新房的裝修品質,能更有保障吧。
-END-
如有感興趣的房產話題,或是疑問,可關注公眾號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