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雙聘教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柴人傑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IF 15.881)上線上發表了題為“Conductive Nerve Guidance Conduits Based on Morpho Butterfly Wings for Peripheral Nerve Repair”的研究論文。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基於大藍閃蝶鱗翅的導電神經導管並探究了其在周圍神經損傷修復中的作用。柴人傑教授博士生胡揚楠為本論文第一作者,東南大學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柴人傑教授為該論文最後通訊作者。
據介紹,周圍神經損傷是一種嚴重的損傷型別,往往會導致感覺和運動功能的喪失,給患者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醫療和經濟負擔。人工神經引導導管(NGCs)已成為周圍神經再生潛在的替換材料,目前,許多研究人員致力於開發具有物理化學線索的功能化NGCs,以提高周圍神經損傷的修復效率。表面拓撲結構作為一種重要的物理線索,在神經組織工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對於神經突的延伸和排列。目前的拓撲結構主要包括有序排列的奈米纖維、微通道、微槽和其他微結構,大多透過靜電紡絲、模板熱交聯、相分離等方法制備。雖然這些奈米技術在製造有序結構方面取得了進展,但仍受限於耗時且昂貴的製備方法以及製備過程中使用的試劑或基質成分對神經細胞的可能影響。
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奈米片和甲基丙烯酸化明膠(GelMA)封裝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修飾大藍閃蝶鱗翅,開發了一種用於神經修復的導電拓撲支架。大藍閃蝶鱗翅在光子器件、生物感測、自清潔等領域已顯示出潛在的應用價值,近年來,由於其表面精細的微納結構對於細胞的誘導取向作用而在生物醫學領域受到廣泛關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構建了基於大藍閃蝶鱗翅的導電支架,得益於GelMA水凝膠的生物相容性,rGO的導電性和鱗翅表面的平行奈米脊結構,該導電拓撲支架能夠促進PC12細胞和神經幹細胞神經突的生長和定向延伸,最終形成有序的神經網路。該導電支架能夠透過基於模板的捲曲容易地獲得NGCs,在大鼠10 mm坐骨神經缺損模型中,有效促進神經和肌肉的再生以及運動功能的恢復。該研究結果表明,透過整合多種策略,基於蝴蝶鱗翅的多功能NGCs對於周圍神經損傷的修復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柴人傑是東南大學首席教授、二級教授,東南大學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雙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青年千人,國家優青。現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聽覺分會會長;中國生理學會幹細胞生理專委會副主委、候任主委;中國聽基會基礎研究專委會主委, ESCI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tem Cells執行主編。長期致力於神經元和內耳毛細胞的再生和保護研究,研究方向為聽覺的毛細胞器官再生與重建的專案,主要研究內容為內耳幹細胞分化為毛細胞的分子機制、應用及臨床轉化。近5年在Cell,NC等期刊發表通訊作者論文100篇(總影響因子780.5,其中IF>30分2篇,IF 10-30分21篇, IF 8-10分9篇),其中4篇論文被Faculty1000列為推薦文章,1篇論文入選Cell正刊年度最佳論文,8篇論文入選了ESI高被引論文,2篇論文入選熱點論文,總他引4800餘次,h-index 41;先後獲江蘇省青年科技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江蘇省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樹蘭醫學青年獎和江蘇省青年十大科技之星等獎項。(通訊員柯軒 編輯劉敏 編審程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