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後,大同就進入到了最為輝煌的時刻,長達將近百年的歷史裡北魏將北涼納入自己的版圖統一了中國北方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河西,開啟了中段絲綢之路的輝煌,一時間往來於此絲綢之路上的商賈可謂是絡繹不絕。
作為絲綢之路東端的北魏首都平城更是成為了絲綢之路上最繁華的重鎮之一,也因此讓平城成為了一個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之地,據資料和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在當時平城可謂是異域胡商聚集、奇珍異寶集結的空前盛況。
1000多年後,如今的大同雖然沒有了曾經的繁華和商賈雲集,然而那些藏在大同博物館內的文物依然見證著這座城市的厚重文化,讓旅行者們依然可以暢想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盛景。
整個大同博物館主要分成了三層,而平城時期的魏晉時期文物主要集中在2層的魏都平城館內,不論是雲岡石窟的穩固,抑或是宋紹祖和司馬金龍墓的文物,都記錄著南北朝時期文化交融的過程。
一座古墓讓大同博物館揚名天下
在我看來大同博物館能夠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有一座古墓可謂是功不可沒,這就是大同石家寨附近發現的司馬金龍墓。在這個古墓中出土了眾多的北朝文物,其中不少文物都成為國寶級文物,這一古墓的發現不但為中國帶來了眾多北魏文物,更是為研究北魏墓葬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資料。
在眾多的文物中,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就是石棺床板,其主要作用是放置棺木。整座石棺床板前側全部用浮雕技藝雕刻出精美的圖案,床基部雕刻出了呈負重狀的力士。
基部中間為壺門,壺門之上的淺浮雕更為豐富,忍冬紋、龍虎、金翅鳥、伎樂人等,如此豐富的圖案讓我足以待了20分鐘細細的去觀賞。
眾多的圖案中,我對其中兩處印象特別深刻,其一為承託狀的力士,兩眼突出、大腹便便、下身著犢鼻褲呈胡跪狀,如此形象一眼就可以看出胡人的模樣。
力士頂部的飛天伎樂披帛飄逸,有的彈奏琵琶、有的吹奏著西域的箜篌等,儼然一副中西方樂器的大交流,以此可見當時的平城已經盛行"西涼樂"。
帶著濃郁中亞風格的玻璃瓶,或是經過絲綢之路而來
如果說司馬金龍墓石棺床板以其精美的浮雕工藝著名的話,那麼在大同博物館內的一些玻璃製品則彰顯著千年之前中亞或北魏玻璃吹制的高超技藝。
據考古研究,玻璃吹制技術是由敘利亞人發明,後來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讓玻璃製品得以傳播,5世紀後中亞的玻璃工匠將這一技術帶入到了中國,漸漸地北魏匠人也開始學習這一工藝,讓玻璃制瓶逐漸盛行於中國。
在大同博物館內藏著不少的玻璃製品文物,不少人認為這是沿著絲綢之路過來的舶來品,也有人認為這或許是學習了玻璃技藝的北魏工匠製作,更多的學者贊同後者說法,但不論如何它都算是北魏時期最為經典的玻璃製品。
眾多的玻璃文物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北魏藍玻璃壺,也是被認為是中國工匠製作的玻璃瓶,因為其內部含有較多的氣泡,製作工藝比較粗糙,極可能是中國引入玻璃技藝的早期作品。
這尊大藍玻璃壺,喇叭口,口沿外撇,束頸圓肩,肩部有兩週凸弦紋,鼓腹,下腹部內收,平底。表面有彩虹的顏色,很是奪目,不少遊客稱其為“北魏藍“或“大同藍”。
可以說馬且停以上分享的幾尊文物僅僅只是大同博物館內北魏時期的部分文物,然而卻幾乎代表著北魏藝術的高超技藝。如果時間多餘的話,還可以重點關注雜技的胡人陶俑;身材肥碩、表情豐富、五官異域的石雕武士等都可以讓你見識到北魏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大同博物館旅遊貼士:
怎麼去:大同古城乘坐38路到大同大學東站下,然後步行800米即可到達
門票:免費,並且因為遊客不多不用提前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