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廣大購房者來說,他們對於要承擔公攤面積是十分詬病的。所謂公攤面積,就是把樓梯過道、電梯面積、裝置間等公共場所的面積都平攤到購房者的房價當中。通常多層房子公攤面積要達到15-25%,高層房子公攤面積達到25-30%以上。如果你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實際套內面積只有70-75平米。
購房者之所以對取消公攤呼聲如此之大,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在高房價的情況下,採用公攤面積,使購房者實際上要多花幾十萬,購房者當然覺得自己很吃虧。
第二,即使購買了房子,購房者還要承擔公攤面積上的物業費、取暖費等,這讓購房者覺得這錢花得實在太冤了。
第三,究竟按什麼標準來決定購房者承擔多少公攤面積,這都是由開發商自己來決定,國內並沒有一個相應的標準。購房者承擔這部分公攤面積心裡自然是不服氣的。
而面對社會各界取消公攤面積的呼聲越來越大,開發商們認為,取消公攤面積是行不通的:其一,如果取消公攤面積,開發商不太可能自己來消化這部分的成本,就會把公共部位的建造成本分攤到購房者頭上。屆時房屋的每平米的單價就會大漲。
其二,就算取消了公攤面積,開發商為了促進銷售,也沒有漲房價。但是在建造商品房的過程中,開發商會透過“偷工減料”來化解掉這部分成本,這會使商品房的質量和壽命受到直接的影響。
對於是否應該取消公攤面積,我國的主流媒體的觀點認為,從長遠來看,中國取消公攤面積是大趨勢,但是從短期來看,取消公攤面積會有很大難度。還有央媒更是直接表示:“國民苦於公攤久矣”。而我們認為,至少從短期來看,想要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公攤面積還是不太可能的。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從長期來看,我國取消公攤面積是大勢所趨,那麼一旦取消公攤,之前的購房者是否能獲得經濟上的“補償”呢?對此,我們認為,就算將來取消了公攤面積,開發商對購房者進行補貼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
首先,雖然承擔公攤面積對於購房者來說是極不公平的,但是,如果再讓開發商來補償這筆費用支出,開發商也寧願破產倒閉,也承擔不起這筆鉅款。
再者,很多老小區物業公司都換了好幾批了,原來的開發商不是找不到,就是關門倒閉了,老業主再去找當年的開發商進行“補償”,這根本不可能了。
現在很多購房者都在呼籲取消公攤面積,以降低房價,國內的主流媒體也作了積極的回應,表示短期內取消公攤面積有難度,但是長期來看這是大勢所趨。至於在取消公攤面積之後,之前的老業主是否會獲得“補償”的問題,我們認為可能性不大,這既有開發商拿不出這麼多錢來對老業主進行補償,又有現在很多老房子業主們也找不到當年的開發商。所以,希望開發商能給老業主進行“補償”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