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7日,A股全面爆發,尤其是“基建股”迎來“爆發”,截至收盤,建築、建材、工程機械等基建板塊超40股漲停或漲超10%。
2月8日,A股又有超過10支“基建股”漲停。
“大基建”股的全面爆發主要源自於國家發改委近期的“再三督促”: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在2021年四季度GDP增速僅有4%的背景下,2022年一季度“經濟穩增長”的壓力非常巨大,地方“大基建”搞起來已經不可避免。
根據目前官方的訊息透露,全國已經有“八大省市”公佈了2022年的重點建設專案清單,包括了山東、北京、河北、江蘇、上海、廣東、浙江、四川。
從八大省市公佈的重點專案清單“總投資額”看,“大基建”的總投資額已經超過了15萬億,堪稱“史詩級基建計劃”。
比如北京市剛剛公佈的2022年“3個100市重大工程”,投資額1.2萬億。
最厲害還是廣東省,直接拉出了一個1570個重大工程清單,總投資高達7.67萬億,佔到了八省市的50%投資額。
山東省作為全國經濟強省,也“不甘落後”,拉出了2000個重大工程專案清單,總投資額也達到了3.1萬億。
當然這15萬億“史詩級大基建”不可能在一年之內全部投進去,而是要分成若干個年度實施“投資”。
根據目前估算,2022年預計年度“大基建”投資額應該會在“4萬億”左右。
很多人就很“奇怪了”,地方政府哪來的錢實施如此鉅額的大基建投資呢?
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由地方政府透過“發行地方債”來融資。
2014年以前,由於中央不允許地方政府“直接借債”,地方政府只能透過“城投公司”這種地方融資平臺來借債,結果導致了“大量的隱形地方債務”,積累了金融風險。
2014年以後中央修改了“預演算法”,允許地方政府“直接借債”,拉開了地方債的發行序幕,從此“地方債”就成為了“大基建”最主要的資金來源。
根據中泰證券研究所的資料顯示,2022年1月地方政府發行的“地方債規模”共計發行7000億左右,比2021年同期增長約93%。
這些錢,幾乎將全部投入“大基建專案建設”。
而且“經濟越發達地區,地方債規模越大”,廣東、山東、北京三地發債規模居前三,資金藉助“地方債”大量流入“經濟發達地區”。
接下來第二個問題就來了,地方政府的這些“地方債”都是誰在購買?簡單的說,都是誰在為“地方債”輸送真金白銀的炮彈?
毫無疑問,地方債的主要購買機構就是“商業銀行”,銀行錢多,風險偏好相對保守,自然是購買地方債的絕對主力。
根據目前的資料顯示,地方債的85%被商業銀行買走,剩餘的15%才是其他的債券投資機構及個人持有。
那麼,商業銀行購買“地方債”的錢又從哪裡來?除了“居民儲蓄”和“銀行理財”,另外一個重要的渠道就是“央行放水”:
2021年12月15日,央行宣佈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1.2萬億。
2022年1月17日,寬鬆貨幣政策再次加碼,進行7000億元的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和1000億元的7天期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釋放資金8000億。
同時把利率下調10個基點,讓資金變得更加便宜。
央行透過以上“兩次放水”,超過1.5萬億的廉價資金就輸送給了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就可以拿著這些資金大量持有“地方債”,為地方政府“大基建”進行輸血。
如果地方政府後期還需要發行大量“地方債”,那麼央行會再次“降準降息”,為地方政府的“大基建”提供充足的資金。
至此,央行放水,地方政府借債,大基建爆發,GDP穩增長的基本宏觀經濟邏輯框架成型。
這是中國經濟“穩增長”中,最為“拿手”的一種方式。
在所有的促經濟增長手段中,短期內能夠真正起作用的,只有“大基建”和“房地產”,除此外別無他法。
既然中央再三強調“堅決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手段”,而且不管是住建部,還是央行也都在強調“房地產不能作為短期刺激手段”。
那麼2022年,唯一能夠大搞特搞的,也就只有“大基建”了。
所以,2022年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釋放一種強烈的訊號:未來一年的中國經濟核心引擎,就是“大基建”。
那麼,2022年作為“超級大基建年”,投資市場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第一,毫無疑問在資本市場的A股,“大基建股”這條賽道將貫穿整個2022年的上半年,下半年將略有回落。
原因很簡單,隨著大量的基建投資在2022年上半年“猛砸下去”,經濟增速會在6月份出現明顯改觀。
2022年下半年將會有所“收斂”,A股的“大基建賽道”在2022年將呈現“前高後低”的基本走勢。
第二,降息降準也將主要發生在2022年的上半年,下半年基本走平,所以最好的購房時間將鎖定在2022年的二季度左右。
央行預計還將有1-2次降準降息,之後保持平穩。
第三,隨著“大基建”浪潮的到來,一線城市郊區化程序加快,很多城市近郊的規劃將很快得到落實,並加快建設。
只要有了錢,城市化建設將會明顯加速,各大城市的“地鐵規劃”審批和建設速度可能也會加快。
第四,城市群都市圈的形成也會加速,比如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地區、大灣區地區等大規模的基建專案也會上馬。
所以說,每次中國的“大基建浪潮”,本質上都是在為城市大擴張、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
這顯然利好大城市近郊區的房價。
同時我們也要特別強調一點,“大基建”瘋狂投資的背後,其實是地方政府債務的“不斷積累”,未來如何償還“這筆債務”依然是一個“懸案”。
那麼在“大基建”浪潮過後,各地是不是又要開始出現“賣地潮”,是不是會重新啟動“房地產時代”,畢竟這個經濟邏輯在過去也是“成立”的。
所以,很多人都說:大基建的盡頭,依然還是房地產!
【加入交流群,請私信大山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