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火箭軍部隊先後列裝多款新型導彈,建立了打擊效能多樣化的導彈打擊體系;我海軍艦艇部隊每年都會列裝大量新型主戰艦艇,速度堪稱“下餃子”;我海軍航空兵及空軍航空兵部隊的多款新型戰鬥機及電子戰飛機也在實戰化演練中不斷展示出強大的作戰能力。
在強軍事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軍若在南海,海、空、火箭軍聯合出擊,會對美軍會帶來多大的威懾?”
這個問題是值得展開說說的,因為在現代戰爭中,戰爭形態早已不是一對一的“鬥獸棋”,而演變成了多軍兵種聯合作戰的“體系制勝”。討論戰爭的時候,不能離開體系這個概念。
在解釋體系之前,首先需要引入另一個概念,那就是起始於海灣戰爭的美軍“打擊鏈”的概念,打擊鏈分為“發現-定位-跟蹤-瞄準-交戰-評估”六個階段,這六個階段也是各國在現代戰爭中發起打擊的一般流程,我軍自然也是按照這個流程對敵進行打擊。
“體系”與前文提到的“打擊鏈”息息相關,體系完善的軍隊擁有完整而可靠的打擊鏈,而體系不完善的軍隊,其打擊鏈自然是不完整或不可靠的。舉些例子,一支缺乏先進偵察手段的陸軍、一支缺乏艦載戰鬥機的海軍、一支缺乏先進預警機的空軍由於其體系不完善,在打擊鏈的某些階段中容易吃虧,在面對強敵時自然容易敗北。
解釋了體系和打擊鏈的關係,那麼何為“體系”?其實體系就是“陸海空天電”和“後勤保障”人員及裝備的種類、質量、數量,這也正好對應瞭解放軍目前“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五大軍種以及“聯勤保障部隊”這一軍委直屬兵種的架構。
不難看出,我軍正在建設一支符合“體系制勝”標準的多軍兵種齊全的現代化軍隊。當然,在南海海域作戰的情況下,海、空、火箭軍是主要作戰軍種,所以本文的著重點將放在這三個軍種上,其他軍兵種只作為補充而被提及,還望海涵。(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南海仲裁案爆發後,我軍在南海成立了以軍委牽頭、以海空軍和第二炮兵為副總指揮的前指,這也印證了“海、空、火箭軍是主要作戰軍種”這一論斷。)
那麼,在南海作戰的情況下,我海、空、火箭軍對美軍航母艦隊有哪些優勢呢?接下來就以以這條“打擊鏈”為線索,每個階段以“種類、質量、數量”進行分析,揭開我軍的制勝之道。
首先從“發現”階段對比兩軍裝備。在這一階段,中美兩軍都能透過無線電被動測向、合成孔徑雷達、紅外偵查、光學偵察衛星對目標進行進行大致定位,但由於我軍有大量衛星的星下點經過南海海域,還部署了一些凝視衛星時刻偵察南海動態,可見在有關南海的衛星領域,我軍在種類、數量上存在細微優勢。
除了衛星這一天基偵察平臺以外,偵察平臺還有海基、空基以及陸基三種部署形式。陸基雷達體型龐大,當然是美軍航母編隊所不具備的,美軍航母編隊的空基偵察平臺僅限於戰鬥機及其改型,由於航母起降侷限性而無法起降大型飛機。
而我軍不僅在沿海部署了大量對空探測預警雷達以及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還有能力藉助陸地機場起降許多體型較大的先進特種機,這些先進特種機憑藉體積優勢,能夠攜帶較大的裝置,在效能上能夠超過美軍航母上部署的各型戰機。
我軍空基偵察平臺的優勢不僅在於“大飛機”,還有“小飛機”,以無偵-8為代表的無人偵察平臺現已列裝空軍作戰部隊,因此在陸基和空基偵察平臺方面,我軍從種類、質量、數量上都領先美軍。
至於海基偵察平臺,中美兩軍的盾艦所配備的相控陣雷達都擁有強大的對空搜尋能力,但對海能力卻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即便我軍裝備了某型超視距對海搜尋雷達,發現距離也仍然較短,需要進入敵方航母打擊圈內才能發現敵編隊,這無疑是非常危險的事。因此,我海軍針對這種作戰需求,在近海部署了大量水聲偵聽網路,彌補了海基偵察平臺生存性弱的問題。
“發現”階段的雙方態勢總結如下:在南海作戰的情況下,海基偵察平臺方面,中美兩軍不相上下。天基偵察平臺方面,我軍擁有微弱的優勢。陸基、空基偵察平臺方面,我軍擁有極大優勢。
不僅是“發現”階段,在“定位”、“跟蹤”、“瞄準”這三個階段,我海、空、火箭軍都擁有可靠的體系保障,例如空軍某旅就列裝了可用轟-6某改進型搭載的無偵-8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該型偵察機可以實現遠距離奔襲、大範圍探測跟蹤,還能為我軍導彈武器系統提供可靠的火控資訊。
同時,無偵-8的生存性也因其高空高速的效能而得到了可靠保證。不僅是無偵-8,我空軍還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隊負責無人機偵察,該部隊的無人機種類繁多、效能多樣,航展上展出的多型無人機,都已經或正在進入該部隊服役。
與美軍航母編隊的偵察平臺相比,我空軍部隊的多型無人偵察機,可謂擁有“種類、質量、數量”上的全面領先優勢。除了空軍的無人偵察機以外,我火箭軍在導彈在導引頭和中繼制導方面同樣具有優勢,這主要體現在以東風-21D和東風-26某型為代表的反艦彈道導彈上。
這兩型反艦彈道導彈不僅採用多模製導的先進複合導引頭,還專門應對電子戰在某些方面進行了最佳化設計,而且能在“天鏈”系列資料中繼衛星的輔助下,完成至少一次中繼制導和機動變軌,反艦彈道導彈制導領域是目前美軍尚未入門的,我火箭軍在該領域具有絕對的領先優勢。
說完了攻勢,再來說說守勢,由於海軍艦載導彈射程普遍小於航母艦載機作戰半徑,例如鷹擊-12的最大射程是500km左右,而敵F-18的作戰半徑卻是800km左右,敵F35C的作戰半徑更是達到了1100左右。因此在南海作戰的情況下,我海軍水面艦艇的主要任務離不開保護自身和編隊安全,在這種情況下,艦載相控陣雷達的效能顯得至關重要。
由於眾所周知的保密原因,我們無法全面瞭解目前我軍現役艦載相控陣雷達的效能,但從一些公開論文以及官方報道可以看出我軍現役346A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技戰術指標無疑排在世界前列,在雷達體制上更是領先於美國的無源相控陣雷達。
獲得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長鬍明春就曾說過:“我們的艦載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和機載預警雷達領域採用的是世界最領先的技術體制。”可見截止目前,我國的全數字首發的單元級數字陣列雷達在雷達體制上是當之無愧是世界第一。
從052D的64個垂髮到055的112個垂髮,從遠端的海紅旗-9B到中程的海紅旗-16再到近程的海紅旗-10,我國海軍艦艇足以在南海作戰中保衛自身及編隊安全,完成祖國和人民授予的使命任務,
來到“交戰”階段,我海、空、火箭軍整體上具有種類、質量、數量的優勢,且這一優勢比先前任何一個階段的優勢都要大。究其原因,是由於南海靠近我國本土,在南海與美軍航母戰鬥群作戰堪稱“在家門口作戰”。
我國本土部署了數量龐大的戰鬥機及轟炸機叢集,以及大量岸基反艦巡航導彈乃至反艦彈道導彈,美軍航母戰鬥群無論搭載多少戰機,都終究是奔襲千里的“客場作戰”,在種類、質量、數量上完全無法與我國本土上部署的大量先進裝備匹敵。
如果要做個誇張點的比喻,那美軍航母艦隊就像是“單槍匹馬攻打一座城池”,敗下陣來是高機率事件,簡單做一個數據對比,目前我國擁有上千架三代機(以中國標準是三代,以美俄最新標準是四代),以及裝備了多個空軍作戰部隊的近百架殲-20隱身戰機。而美軍一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攜帶的固定翼戰機只有:44-48架F/A-18系戰鬥攻擊機、5架EA-18G電子戰飛機、5架E-2C/D預警機。我軍航空兵在家門口作戰的優勢一目瞭然。
不僅如此,我國還擁有上百架轟炸機,這些轟炸機主要分佈在空軍的8個轟炸機團和1個轟炸機旅,以及海軍航空兵的2個轟炸機團,一旦出擊,便是全世界規模最龐大的轟炸機叢集。
在轟炸機和戰鬥機的多批次突擊下,美軍的艦載機防空圈必然會出現漏洞,而美軍盾艦的火力通道也會被大幅度壓縮,以鷹擊-12為代表的新一代空射反艦巡航導彈足以突破層層防空,直接命中美軍艦艇。
在“交戰”階段,反艦導彈的效能無疑是我軍打擊美軍航母戰鬥群的重要依託,艦載航空兵的殲-15在掛載中距彈和格鬥彈進行自衛的同時,還能掛載兩枚鷹擊-83K發起突擊,而轟6改進型則可以掛載6枚多型號反艦導彈。由此可見,我軍可多批次發射上百枚反艦導彈,這無疑是對敵航母戰鬥群的沉重打擊。
如果說空軍、海軍裝備的大量反艦巡航導彈的優勢是靠數量壓縮敵火力通道取勝,那麼我火箭軍的東風-21D和東風-26某型反艦彈道導彈則是讓敵方几乎無法攔截。
反艦彈道導彈的領先優勢不僅體現在前文提到的“跟蹤”、“瞄準”等制導階段,更體現在“交戰”階段。在大氣層外,美軍的標準-3攔截彈還具備攔截少量反艦彈道導彈的微弱可能,畢竟即便標準-3彈道修正依賴受限於較長的射擊諸元解算時間,也還是有攔截的微小可能。當然,被攔截下少量反艦彈道導彈並不影響我軍達成作戰目標,畢竟我火箭軍裝備反艦彈道導彈的導彈旅數量較多,屬於“一隻手數不完”的程度。
雖說反艦彈道導彈在中段有被攔截的微小可能性,但一旦再入大氣層,就幾乎“如入無人之境”了,這不僅是因為再入後的雙錐體彈頭由於其高升阻比而進入長距離滑翔,敵方雷達無法實時追蹤其不固定的彈道,還因為美軍裝備在一定高度區間存在攔截空白。
拋開完全無法應對反艦彈道導彈的ESSM中近程攔截彈以及近防炮系統不談,美軍航母戰鬥群上配備的現役攔截彈就主要有三種,標準3的最低射高100km,標準6的最大射高是33km,標準2的最大射高是24km,不難看出,在33-100km之間,美軍航母戰鬥群上沒有一款針對彈道導彈的攔截彈。
在高度低於33km之後,火箭軍的反艦彈道導彈將要面臨的是標準6和標準2的攔截,但正如前文所說,敵方雷達無法實時追蹤其不固定的彈道,敵方攔截彈的動力和速度也無法承受追蹤該彈頭的多次變軌,敵方的攔截手段在這一期間聊勝於無,最終逃不開被火箭軍反艦彈道導彈擊中的命運。
當然,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想必大部分人都不希望爆發戰爭,但如果美臺勾結妄圖獨立,中國軍隊就完全有決心、有能力、有信心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軍隊不好戰,但絕不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