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廣州,張發奎謀了份給學生做飯的活,同時做些雜役補貼生計。學生們入學後,託族叔幫忙,他進入省政府設立的增步習藝所,學習織布和染色。這是一所邊工邊讀的技校,管溫飽,並且還能領取少部分補貼。增步習藝所位於今天越秀的西村,他在這裡有個日後赫赫有名的工友-陳策(陳策官至海軍上將,1938年在虎門要塞與日軍作戰時被炸斷了一條腿,有“獨腿將軍”的外號。1941年,陳策作為國民政府駐港全權聯絡代表,在日軍侵佔香港時,率領一幫中英官兵衝出日軍重圍的傳奇故事,被譽為“東方納爾遜”,引人津津樂道)。
獨腿將軍陳策,張發奎年少時的技校同學
在技校的張發奎勤奮守紀,因為擔心再被開除就麻煩了。始興老家路途遙遠,能否有路費回去就不好說,再說家裡生活清苦,父親寡言沉默,回去也並非有好的選擇,看來暫時只有繼續呆在省城這條路了。離開家鄉的首個春節,14歲的小張獨自在廣州度過,因為他沒有足夠的盤纏回家,以現在的角度看,這半大孩子的遭遇很是可憐,但卻是那個年代諸多貧苦子弟生活的真實寫照。
1911年10月10日,同盟會領導了武昌新軍起義,辛亥革命爆發,春雷一聲,萬方響應,革命浪潮轟轟隆隆席捲全國。廣東方面,秀才出身的革命黨人陳炯明和後被譽為“粵軍之父”的鄧鏗率眾在惠州起義響應,由陳炯明任司令。鄧鏗透過軍界關係,成功策反了清軍駐守惠州的一個營長(管帶)-湖南人洪兆麟,並以此為契機攻佔了惠州城,為廣東光復創造了重要的條件。11月9日,廣東軍政府成立,正式宣佈粵獨立,推舉番禺人胡漢民為廣東都督,隨後陳炯明任副都督,鄧鏗任陸軍司司長。廣東獨立後,正規軍掌握在原廣東提督雲南人龍濟光手上,即軍事上的實力派,同盟會主要掌握的武裝力量為組織渙散、戰鬥力不強的民軍。
清朝被推翻,小張和一群夥伴非常開心,最直接的收益是終於可堂而皇之的將骯髒討厭的辮子剪掉了;另外是沉悶清苦的生活迎來了未知的變化,也讓少年們欣喜期待。在習藝所時,小張就聽說過孫中山是推翻清朝的領袖,也聽說過美男子汪精衛刺殺攝政王的故事。彼時,他怎麼也不會料想到,十幾年後自己會與這兩位民國風雲大佬有各種淵源的交集。
廣州反正後,百廢待興,清政府開的技校也暫時關閉了,張發奎和一群同學被迫各回老家,等到次年技校重開時,卻因遲到被開除了學籍。他試圖重新找個工作,但那個年代找工作需要有店鋪做擔保,這是通訊技術落後年代的一個措施:沒手機和身份證的年代,某個員工將錢捲走的話,幾乎無從追查起。小張不願再去給族叔添麻煩,在旅館迷茫的呆了一段時間,偶然看到了粵軍模範團的招兵廣告,便毫不猶豫的報名參加,雖然個子不高,但好歹上過幾年學,這比一般的文盲兵要強,所以順利被錄取了。
和在技校一樣,因為怕被開除丟了飯碗,小張決心認真的當好一個兵。用他的話來說當好兵很簡單,別人叫幹什麼,則幹什麼(這點美國人阿甘也很擅長),且年紀小,性格機靈活躍,連長和排長都很喜歡他,幾個月後,便榮升為副班長。時廣東陸軍小學(也稱為“黃埔陸軍小學”)面向社會招生,連長鼓勵小張努力去應試,因為軍校生的前景仕途與大頭兵不可同日而語的,其次考中了對連隊來說也是一種榮譽。為此連長還專門給小學肄業的小張輔導語文和數學,這是個關心部屬的好長官,張發奎在革命前途中遇到了第一個貴人。
陸軍學堂是清末“新政”的其中一項改革措施,擬定的陸軍學堂共分四等,即陸軍小學堂、陸軍中學堂、陸軍兵官學堂、陸軍大學堂,辛亥革命後的北洋時期,這項軍校學制沿用下來。
陸軍小學堂在北京、各省、八旗各駐防地設立,學制三年,每所學堂定額為90名至300名不等,年齡為15歲至18歲之間(武備學堂挑選的可在20歲以下)。陸軍小學堂順利畢業可升至陸軍中學,學制兩年,陸軍中學全國只有四所,分別在陝西西安、北京清河鎮、湖北武昌和江蘇南京。陸軍中學畢業後,需到部隊實習半年後,則進入全國唯一的陸軍大學-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制三年。
陸軍小學是全省只有一所,陸軍中學全國四所,陸軍大學全國僅一所,從進入陸軍小學堂,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學制合計7年半,整個期間專業學習如何打仗殺人。故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生,在各省用鳳毛麟角來形容毫不為過,其稀缺性遠超今日的北大清華生。
廣東陸軍小學首期於1905年開辦,校址位於黃埔平崗鄉,為原武備學堂舊址。招生物件為高小畢業生或初中一年級學生,至1910年,共招收5期學生,僅約480人,所以能進入廣東陸軍小學的均為佼佼者,後續粵軍幾大軍頭,均為陸小先後同學:十九路軍領袖陳銘樞(二期)、蔣光鼐(二期)、陳濟棠(三期)、北伐時官職與蔣介石平行的鄧演達(四期)、餘漢謀(六期);共產黨也有代表:大將張雲逸(二期)、葉挺(六期)。
張發奎應試的是陸軍小學六期(辛亥革命後的首期),3000個應徵者錄取120人,而且規定每個縣原則上只錄取一人,謂其百人挑一不為過。有了連長前期的課外輔導,小張同學順利被錄取了,其回憶,作文題與考前連長教過他的題目一模一樣,他只需“憑記憶寫一遍”即輕鬆過關,看來連長是個文武兼備的人才。
成才的基礎是個人的綜合素養能力。有實力的前提,有貴人相助,抓住好的時運,勝過十年埋頭苦幹,而貴人的出手相助,往往源於能力與人品的被認可。黃埔陸小應試生基本上是高等小學畢業,以張發奎小學差生肄業的水平,沒有連長的輔導或者“漏題”,其要完成百人挑一的應試挑戰,怕是無從談起。無疑,這個模範團的連長是張發奎幾十年戎馬生涯的貴人,沒有他的相助,或許張發奎就真成了一個普通的大頭兵,人生軌跡如何,則難以預料。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