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張軍
長三角各地2021年的經濟成績單已陸續出爐。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發現,除了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超過七成、處於後工業化時期的上海,多個城市和省份去年的三次產業結構改變了此前的“二產比重下降、三產佔比上升”,而呈現“二升三降”。
全國的情況亦如此。去年中國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7.3%、39.4%和53.3%。與上年相比,二產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三產比重下降1.2個百分點。
“形成‘二升三降’的一大因素是工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較服務業為輕,在出口拉動下增長加快。三次產業結構是與人均收入水平正相關的指標,我國的人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剛剛達到高收入經濟體門檻,正向2萬美元的富裕門檻邁進。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從1.2萬美元到2萬美元,三產增加值的比重大約從55%提升到65%左右,目前我國的這一比重還不到55%,仍處於持續提高的階段。”2月10日,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明文彪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
從“二降三升”到“二升三降”
在中國的劃分中,第一產業指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指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水的生產供應業,建築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指第一、第二產業外的其他行業。
環顧長三角“萬億城市”,杭州是上述“二三之變”的顯著者。去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8109億元,增長8.5%,二三產業增速趨於同步,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2.0:29.8:68.2調整為1.8:30.3:67.9,二產佔比上升0.5個百分點,三產佔比下降0.3個百分點。
這是當地數年來這兩者關係的第一次轉化。“十二五”時期,杭州的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3.5∶47.3∶49.2升級為2015年的2.9∶38.9∶58.2。“十三五”,二產佔比每年的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三產佔比則每年有大於1個百分點的上升。
2016~2020年,江蘇省會南京的經濟總量從10503億元增加到14818億元,二產增加值佔比逐年下降、三產增加值佔比逐年上升。去年,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則由上年的2.0:35.2:62.8調整為1.8:36.1:62.1,二產佔比上升0.9個百分點,三產佔比下降0.7個百分點。
迴轉“二降三升”格局的還有寧波、南通等。以南通市統計局釋出的初步核算資料計算,去年該市的三次產業結構為4.4:48.6:47.0,三產比重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二產比重上升1.1個百分點。工業強市寧波去年的這一比例為2.4:48.0:49.6,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自2018年以來首次下降,且回到50%以內。
不止於城市經濟
2021年的“二升三降”不止於城市經濟,省級、國家層面也在發生。
安徽去年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7.8%、41%和51.2%。與上年相比,第二產業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
“十三五”期間,江蘇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去年的三次產業結構則為4.1:44.5:51.4,二產增加值比重較上年提升,三產增加值比重下降。
浙江去年的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3.0%、42.4%和54.6%,上年的結構則為3.3∶40.9∶55.8。
產業結構“三、二、一”的梯次格局通常被認為體現著區域經濟進入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我國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早已超過50%。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趙同錄1月在中國經濟網撰文介紹,去年我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4.37萬億元,兩年平均增長5.1%,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7.3%、39.4%和53.3%,二產比重較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三產比重下降1.2個百分點。
此前的2019年、2020年,中國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9.0%、37.8%,佔比下降;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53.9%、54.5%,比重上升。
工業因出口拉動,受疫情影響輕
“三次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與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正相關——不同收入的人群對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需求彈性,隨著人均收入增長,農產品的相對需求減少,工業品的相對需求先升後降,最後以對服務業的需求為主,需求的結構變化又引導著生產結構的發展。”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明文彪說,我國的人均GDP經多年增長,目前已超過1.2萬美元,且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但接近55%的三產增加值比重離富裕經濟體的門檻下限尚有七八個百分點的距離,仍處於持續提高的階段。
當然,長期的趨勢並不意味著沒有短暫的波動。他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的上升出現過三次迴轉。第一次是1992~1996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鄉鎮工業等大發展,四年裡三產增加值比重下降2個百分點;第二次在2002~2004年,外需市場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洞開,拉動工業產能、產量迅猛增長,三產增加值比重下降1.4個百分點;第三次是2009~2010年,我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擴大內需推出“四萬億計劃”,第三產業佔比也有窄幅回落。
2021年11月27日,浙江寧波舟山港穿山碼頭作業場景。人民視覺 資料圖
對於去年的“二升三降”,明文彪認為,一大因素是工業由於出口增長拉動,受疫情的影響較服務業為輕。如當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4.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兩年平均增長3.9%;貨物進出口總額39.1萬億元,比上年大增21.4%,兩年平均增長11.3%,貨物和服務淨出口拉動GDP增長1.7個百分點。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5%,為近年最高水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6%,增速加快,兩年平均6.1%的增速已接近正常年份平均水平。
以浙江為例,去年出口總值達3.01萬億元,增長19.7%,工業出口交貨增長加速,對生產的拉動作用增強。據統計,全省規上工業銷售產值比上年增長22.8%,其中國內銷售產值、出口交貨值分別增長22.4%和24.5%,兩年平均增速均達到11.8%。出口交貨值的兩年平均增速逐季加快,去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分別為9.4%、9.5%、10.0%和11.9%。
同時,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扣除價格因素兩年平均增長5.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明文彪認為,面對需求收縮等壓力,應在統籌推進疫情精準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動力,“中國經濟韌性強,年均5%~6%的增速可以保持,隨著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模式的轉型以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將持續上升。”
(稿中資料來自官方釋出資料及各地歷年統計公報)
責任編輯:寧希巍 圖片編輯:胡夢埼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