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6年1月21日深夜,一群國民黨士兵假借“軍事演習”為名,來到了南京中山陵附近。隨著兩聲巨響,賣國賊汪精衛的棺木展現在了眾人眼前,士兵們將棺木撬開,只見汪精衛的屍身穿著長袍馬褂,頭上戴著禮帽,屍身的旁邊還留下了紙條和手稿。
汪精衛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他在病逝後為什麼會葬在孫中山先生的陵墓附近呢,士兵們在汪精衛陵墓裡面又發現了什麼呢,這一切要從一場刺殺案開始說起。
汪精衛遇襲
1931年9月,日軍對中國東北地區發動了進攻。面對日軍的侵略,汪精衛變得極度悲觀,他積極響應蔣介石的“不抵抗”方針,發表了一系列親日的言論,此時的他雖然沒有投降日本人,但這些論調使得國人將其視為頭號漢奸,對他非常仇恨。
1935年,日寇加快了對中國的侵略,他們妄圖將華北地區變成第二個偽滿洲國。此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國民黨為了調整相關政策,決定於11月在南京召開四屆六中全會。
1935年11月1日,會議正式召開,張學良、馮玉祥、汪精衛等人紛紛到場,可謂是英雄雲集。面對如此盛況,蔣介石躊躇滿志,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就會開幕式當天,出現了一個大的狀況。
按照慣例,開幕式結束後,與會者都要身穿禮服去孫中山先總理的靈堂舉行謁陵儀式,然後到中央黨部大院內進行合影。可參會的眾人有的穿著禮服,有的穿著中山裝,有的穿著便裝,行動拖拖拉拉,這讓蔣介石心中非常不滿。
在開幕式進行的過程中,由於司儀看錯了程式單,把“默唸總理遺囑”這一項給漏掉了,又為會場製造了一些混亂。作為國民黨領袖的蔣介石顏面掃地,儀式結束後他很不高興地回到了休息室。
全體中央委員在禮堂就座後,蔣介石卻不肯出來照相。作為副總裁的汪精衛雖然和蔣介石不太和睦,但為了照顧大局,他決定還是上樓親自去請蔣介石。
汪精衛給足了蔣介石面子,可蔣介石不領情,他還極力勸說汪精衛也不要下樓。汪精衛本來看見蔣介石就不太順眼,如今自己專門去請還不給面子,於是他帶著一肚子火氣來到了樓下。
下樓後,上百名國民黨中央委員齊聚在中央黨部大禮堂前集中合影。攝影結束後,大家準備轉身離開,突然從記者席中竄出來一個身材高大的人,他在一邊拔槍的同時,一邊高呼著:“打倒賣國賊”。緊接著啪啪啪三槍,朝著汪精衛射了過來。
張學良沉著應對,一腳踢掉了手中的槍,周圍的侍衛連開兩槍,刺客負傷被捕。而汪精衛的左頰、左臂和後背脊椎骨被子彈擊中,倒在血泊,生死不明。
槍聲過後,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趕忙跑出來察看情況。看著倒在血泊中的汪精衛,蔣介石扶了起來。陳璧君看見國民黨中央委員照相的時候蔣介石並未到場,心裡覺得這件事情就是蔣介石一手策劃的,她抓住蔣介石的手哭泣的說道:“蔣先生,你不想讓兆銘乾的話就直接說好了,為什麼非要下此毒手。”
蔣介石十分尷尬,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他索性不理陳璧君,先派人把汪精衛和刺客送到醫院進行搶救。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還把組織部調查科主任陳立夫找來,要他徹查此事。
經過詳查,這次的刺殺活動是上海暗殺大王王亞樵安排的。刺客孫鳳鳴是晨光通訊社的記者,他非常痛恨蔣介石面對日寇侵略時的“不作為”,便準備在會場槍擊蔣介石。由於蔣介石沒有參加合影,結果汪精衛替他捱了這三槍。
搶救過後,汪精衛身體裡面的兩顆子彈都被取了出來,第三顆子彈潛入了脊柱骨中無法取出。而這顆遺留的子彈,使得汪精衛深受折磨,成為了殺死他的“慢性毒藥”。
汪精衛留下遺言:我要常伴中山先生左右
1941年,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隨著戰爭形勢的擴大,日本要求汪偽政權強徵20多萬民丁,給前線補充勞動力。
汪偽政權下面沒有那麼多人,加上民眾紛紛逃跑,要抓20萬壯丁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面對日本人咄咄逼人的態勢,汪精衛只得一拖再拖。
日本人眼看汪精衛不聽話,當即派出日本駐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松井久太郎前往汪精衛府邸,進行責問。汪精衛慌慌張張的下樓去迎接日本人,不曾想雙腿一軟,摔倒在了樓梯上,曾經受過槍傷的脊椎骨部位,正好碰在了樓梯的稜角上。
旁邊的工作人員看到後,馬上攙扶汪精衛坐在了沙發上。日本人以為汪精衛是想趁此機會拖延時間,不斷繼續逼問他關於壯丁的事情。
汪精衛一邊忍著劇痛,一邊卑微的懇求道:“中日兩國同舟共濟,我一定會竭盡全力去處理此事的。”
汪精衛模稜兩可的話語激動了旁邊的日本武官,這名武官突然走上前去,拔出了軍刀,筆直地豎在了桌子跟前。汪精衛以為對方要來殺自己,一時間被嚇得頭暈眼花,直接暈了過去。
當他醒來的時候,人已經躺在日本駐南京陸軍醫院裡面了。經過這次撞擊,汪精衛的傷也不能再拖了。
1942年12月,日本中將醫師鈴木小榮親自操刀,把這顆子彈從汪精衛的身上取了出來。手術雖然成功了,汪精衛卻持續高燒,整日躺在床上,無法動彈。經過診治,汪精衛患上了脊骨癌,已經無法治癒了。
日本人不想失去這個懦弱的傀儡,便派出了最好的醫生前去南京進行診治。可這時的汪精衛無法下床,日本醫生提出建議,要他前往日本進行醫治。
汪精衛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了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醫院進行治療,醫生認為汪精衛體內的子彈由於停留過久,胸椎骨的腫脹已經從背部延伸到了胸部,導致了植物神經紊亂,必須立即手術。
1944年3月4日,汪精衛接受了手術。手術過後,汪精衛的身體雖然有所好轉,但三個月後病情卻再次惡化,體溫飆升到了41度,心跳更是驚人。
汪精衛在治病的同時,日本帝國主義也走向了末路,美國政府不斷地派出飛機進行轟炸。為了汪精衛的生命安全著想,日本人把他轉移到了地下室,由於地下室潮溼,沒有取暖裝置,汪精衛痛不欲生。
11月10號,這個惡貫滿盈的漢奸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臨終前,他留下了最後的遺言,希望自己能夠回到南京,與孫中山先生葬在一起。
汪精衛給祖國和人民犯下了無數的罪行,提出這樣的要求人民不會同意。不過由於南京尚在日本人的佔領下,作為汪偽政權最高領導的汪精衛自然地被送到了南京進行安葬。
陳璧君塞下四字紙條
汪精衛離世後,妻子陳璧君悲痛欲絕,在日本人的護送下,她帶著丈夫的遺體乘坐“海鵝號”飛到了南京。對於這個罪惡的傀儡來講,日本人給足了他的面子。
11月12日,汪精衛的靈柩抵達了南京。為了操辦他的後事,偽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哀典委員會”,由陳公博、周佛海來負責。
陳公博、周佛海等人做出決定,為汪精衛舉辦國葬,並撥出5000萬元中儲券修建豪華墓地。陳璧君說道:“兆銘生前就說過一定要在紫金山的梅花嶺中,選擇一塊風水寶地,這樣就可以長眠在中山先生的旁邊。”
汪精衛在臨終前留有遺言,要求葬在梅花嶺中,眾多的漢奸沒有了爭議。地址雖然選定了,不過還缺一處風水寶地,南京城內的風水先生一聽是為漢奸汪精衛選址,都是連連推諉,不願意承擔這個罵名。
負責主持汪精衛後事的陳公博勃然大怒,他派人抓來了幾位風水先生,並用性命相威脅,最終汪精衛的陵墓選在了梅花嶺山頂上的一處風水寶地,與孫中山先生的陵寢並列。
由於汪精衛生前出賣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了國民的唾罵,註定在他死後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送葬人群。為了把葬禮辦得更加豪華一些,偽政府官員可謂是想盡了辦法。
首先他們迫使一萬多名小學生在送葬隊伍中行走,每人發一盒罐頭。其次在出殯當天整個南京城放假一天,讓群眾進行圍觀,最後給每個前來參加的群眾都發20元的中儲券,這筆錢相當於普通市民一個月的工資。
與此同時,偽政權還煞有其事地降半旗致哀,並責令每個人的胳膊上都必須纏上黑紗,還關閉舞廳、電影院等公眾場所,來表示對汪精衛的哀悼之意。
1944年11月23日,汪精衛的出殯儀式正式開始,無數的漢奸和戰犯齊聚現場。出殯儀式開始後,偽政府的一名軍官騎馬開道,後面是兩名騎兵,一名手裡舉著偽國旗,另一個手裡舉著國民黨黨旗。
三名軍人的後面是樂隊,負責進行奏響哀樂。緊接著就是汪精衛的靈車,由八匹馬拉著,他的家人們身穿黑色的喪服,走在靈車的前後,後面則是被偽政府脅迫來的學生和群眾。
出殯的當天早上,陳璧君在紙條上親手寫下了“魂兮歸來”四個字,塞在了汪精衛的上衣口袋裡面。
繁瑣的儀式結束後,汪精衛的棺木被放進了墓穴,陳璧君心裡深知自己丈夫身前得罪了不少人,死後也可能會遭到別人的報復。為此,她決定把墳冢修得堅固一些,她讓人用了5噸堅硬的碎鋼塊摻雜在了混凝土裡面,用來澆成厚重的墓殼,覆蓋在汪精衛的棺木之上。
陳璧君的預想很快就成為了現實,汪精衛作為首席漢奸,即使在死後也逃不過懲罰。在汪精衛離世還不到兩年的時間,他的陵墓就遭到了損壞。
漢奸的末路
1945年8月,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國民黨政府決定把首都從重慶遷到南京。可漢奸汪精衛的陵墓就在中山陵不遠的地方,蔣介石對此深惡痛絕。
汪精衛雖然是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可中國人對挖墳掘墓一事非常忌諱,他想了一個辦法,假借“軍事演習”為名,趁機炸燬汪精衛的陵墓。
1946年1月15日,何應欽接到了蔣介石發出的指令。當天深夜,何應欽組織專業人士進行了勘察,發現汪精衛陵墓的外面有著堅實的水泥防護殼,需要運用大量的炸藥才能達到目的。
為了炸燬汪精衛的陵墓,何應欽組織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他把陸軍總參謀長蕭毅肅、南京市長馬超俊、陸軍總部工兵指揮官馬崇六、南京憲兵司令張震等人都請了過來,一起商討此事。
何應欽首先發言:“今天我和你們說的事情你們一定要保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委員長快回南京了,但是汪精衛這個大漢奸的陵墓竟然還在梅花山上,和先總理孫中山的陵墓捱得太近了,如果我們不把他遷走的話,委員長也一定會生氣的。我決定秘密炸燬汪精衛的陵墓,具體的話就交給74軍的工兵部門來負責,南京市政府來協助這一行動。”
1月17日起,何應欽對外宣稱梅花山一帶藏有漢奸,需要在這一帶試驗新式火炮。四天後,74軍51師工兵營的戰士們將事先準備好的150公斤炸藥,放在了事先鑽好的炮眼裡面。
隨著兩聲巨響,汪精衛的棺木完整地展現在了大家的面前。工兵們把汪精衛的棺木撬了起來,只見汪精衛身穿黃袍馬褂,頭上還帶著禮帽,身上還披著一條紅色的綬帶。
汪精衛的屍體沒有腐爛,顯然是做了一系列的防腐措施。工兵們開始在棺槨內部檢查陪葬品等,發現在汪精衛的上衣口袋藏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魂兮歸來”幾個大字,而下面的落款人留的則是陳璧君的名字。
“魂兮歸來”源自於屈原的《楚辭·招魂》,意思則是把死去的靈魂召回故鄉。陳璧君則是在表明丈夫汪精衛雖然病死在日本,但希望他的靈魂能夠回到中國大地上。
工兵戰士進行了檢查,發現除了紙條外,還有汪精衛留下的手稿,上面留下了一首絕命詩《自嘲》:
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
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至於汪精衛在詩句中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意思,我們就不清楚了。也許是對往事的悔恨,或者是對先輩的追思,但不管怎麼樣,他對祖國和人民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並不值得我們去原諒。
汪精衛被“驗明正身”後,被軍車拉到了南京清涼山的火葬場進行火化,屍身燒成灰燼後,負責人馬崇六還命人用鼓風機,不斷的往爐膛裡面鼓風。
在一片大火中,汪精衛的屍身連同那張紙條消散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被炸開的墓坑在當天就被士兵們填平,上面蓋了一座廊亭,還種植了一些花草樹木。孫科還為其提名,取名為“觀梅軒”。
如今的觀梅軒草長鶯飛,遊客們紛至沓來,誰都不會想到這裡曾經是汪精衛的墓地。
值得一提的是,蔣介石炸燬汪精衛的陵墓的事情被傳了出去。汪精衛的家人得知此事後,馬上找到了南京市政府,要求徹查此事。
汪精衛的女兒每天都來南京陸軍總部去找何應欽,想要針對父親陵墓被炸一事討個說法。他不斷的指責何應欽:“南京如果不能葬的話,就讓我運到廣東去葬好了,這不妨礙你們的事情吧。”
此事引來了市民的圍觀,為了不擴大事件的影響,何應欽讓手下的警衛身配槍支,給汪精衛的女兒來了一個下馬威:“限你馬上離開,否則的話,就以你袒護漢奸罪來處理這件事情。”
汪精衛的女兒徹底害怕了,而炸墓引起來的風波也就這樣結束了。
從古到今,沒有一個大奸大惡之人能夠落得好下場,汪精衛在民族危亡之際,不僅不思救國,反而使國家民不聊生,死後落得一個挫骨揚灰的下場,也算是罪有應得吧。試想一下,如果汪精衛死在了當年的那場刺殺中,那麼很多人的命運也會因此而改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