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火中誕生,在戰火中洗禮,一路從戰火中走來。從誕生的那天起,經歷了十年國內革命戰爭、十四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三年抗美援朝戰爭以及對蘇、對越、對印一系列的反擊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小變大,從弱變強,鑄就成了一支威猛之師,鋼鐵之師,鑄就了人民軍隊的輝煌與驕傲。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成長史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強軍無數,戰將如雲,黨史軍史公認的有十大王牌軍。
鐵血雄獅13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的部隊,其前身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四方面軍第31軍、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解放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和豫西軍區部分部隊。
1931年10月,紅軍第25軍第73師在麻埠成立,師長劉英,政治委員吳煥先,下轄第217、第218、第219團。第217團是由第4軍第11師第31團改編,其前身是1928年冬我黨在河南商城南部組成的武裝小組;第218團是由第10師第28團改編,其前身是1928年黃麻起義後誕生的光山赤衛隊;第219團是由第12師第34團改編,其前身是1929年六霍起義、商南起義後誕生的紅7團。此後,第73師先後參加了商演戰役、蘇家埠戰役、潢光戰役、第四次反“國期”。
1932年10月,第73師隨紅四方面軍戰略轉移,12月開始參加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33年7月上旬,第73師在四川旺蒼地區擴編為第31軍,王樹聲任軍長,張廣才任政治委員,李特任參謀長,黃超任政治部主任,下3個師共7個團,近萬人。原第73師師部及所屬的3個團部,分別擴編為第31軍軍部和第91、第92、第93師的師部。
1934年1月至10月,第31軍參加了粉碎國民黨軍六路圍攻的作戰。11月,第31軍由3個師縮編為第91、第93兩個師。
1935年1月,參加廣昭戰役;3月至4月,參加強渡嘉陵江戰役。1935年5月,第31軍隨紅四方面軍開始長征,由於受張國燾錯誤路線的干擾,第31軍三過草地,屢歷險境,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終於於1936年10月勝利東了英勇悲壯的長征。
在土地革命戰令時期,第31軍及其前身部隊轉戰湖北、河南、安徽、山西、四川、甘肅、寧夏等省,參加戰役12次、戰鬥數百次,和兄弟部隊一起共開敵30餘萬人。
1937年8月,第31軍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參謀長李聚奎,政訓處主任王新亭,下轄第771、第772團,全旅共5000餘人。第771團由第91師改編,團長徐深吉,副團長韓東山,參謀長劉金軒,政訓處主任黃振堂;第772團由第93師改編,團長葉成煥,副團長王近山,參謀長孫繼先,政訓處主任謝富治。
9月30日,第386旅隨師部東渡黃河,至10月中甸在晉東北地區展開。22日,第772團第三營在長生口設伏斃傷日軍了30餘人,取得了第386旅在抗日戰場上的首勝。26日、28日,第772團在劉伯承的親自指揮下,在七亙村重複設伏,殲滅日軍400餘人。1月2日,第772團在黃岩底戰鬥中殲敵500餘人。
1938年1月13日,以第772團之第四、六、十一連為基礎,連同新兵團在遼縣(今左了權縣)組成了第129師補充團,韓東山任團長,丁先國任政治委員,餘林勝任副團長,周希漢任參謀長,冷裕光任政訓處主任。同時,為加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恢復了政治委員制度,王新亭任旅政治委員,許世友任副旅長,張南生、肖永銀分任第771、第772團政治委員。2月至4月,第386旅先後進行了長生口誘伏戰、神頭嶺伏擊戰、響堂鋪伏擊戰、長樂村了追殲戰,開滅日軍4000餘人,軍威大振。7月,第771團與東縱第2團等部組成第129師獨立旅。5師補充團和新1團(由東進縱隊第1、第3團合編)劃歸第386旅制,全旅近8000人。
1939年2月,第386旅在冀南參加香城固誘伏戰,擊斃日軍大隊長以下250餘人,戰後新1團被授予“朱德青年團”的光榮稱號。8月底,邊縱先遣支隊第3大隊編入第386旅,後改稱第4團。
1940年6月,太嶽軍區成立,領導機關由第386旅兼,下轄第1至第3軍分割槽。第386旅也進行了整編,除第5772團保留原番號外,新1團、補充團、第4團分別改稱第16、第17、第18團。8月下旬開始,第386旅參加百團大戰,殲滅日軍千餘。
1941年,日寇在遭受百團大戰的沉重打擊後,對我抗日根據地發動了瘋狂地“掃蕩”,擔任機動作戰任務的算386旅採用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粉碎了日軍的鐵壁合圍。
1942年4月開始,第386旅進行整編,王近山任旅長,謝富治任政治委員,劉忠任副政治委員,周希漢任參謀長,張祖諒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772、第16兩個甲種團。原政治委員王新亭率第17、第18團及決一旅第57團組成南進支隊,向中條區挺進
1943年3月,第386旅兼太嶽軍區第2軍分割槽,旅長王近山、政治委員劉忠分別兼任軍分割槽司令員、政治委員,不久第386旅番號暫時取消。9月,冀南軍區第20團調歸第2軍分割槽建制。10月,第16團奉命調陝甘寧邊區,由王近山親自帶隊西行,24日在山西洪洞縣東部韓略村附近設伏,全殲日寇華北派遣軍組織的由軍官組成的“戰地考察團團”120餘人,包括少將旅團長1人、聯隊長6人。
1944年10月,第772團調歸太嶽軍區第3軍分割槽,士敏獨立團改編為第2軍分割槽基幹團。
1945年8月,太嶽軍區根據中央軍委和劉鄧首長指示,恢復第386旅番號,劉忠任旅長,張祖亮任政治委員。下轄第72、第20團,並指揮士敏獨立團。
在八年抗戰中,第386旅轉戰晉冀魯豫地區,先後參加戰役戰鬥850餘次,殲滅日偽頑軍25000餘人,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5年9月,第386了旅參加上黨戰役,殲敵7560餘人。
10月,太嶽軍區部隊組成太嶽縱隊,不久即改稱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韓均任副司令員,楊奇清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0、第11、第13旅。
第10旅由第386旅改稱,周希漢任旅長,劉忠任政治要員,楚大明任副旅長,雷起雲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28(原第772團)、第29(原第20團)、第30(原士做獨立團)團,全旅近7000人。
第11旅由決死第1旅改稱,旅長李成芳,政治委員劉有光,副旅長蔡愛卿,政治部主任胡榮貴,下轄第31、第32、第33團。
第13旅於10月下旬成立,旅長陳康,政治委員廖冠賢,副旅長黎錫福,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張明,下格第37(原大嶽軍區第4軍分割槽第17團)、算38(原第3軍分割槽第57團)、第39(原第4軍分割槽基幹第2團)團全旅近6000人。
1946年6月,國民黨挑起到全面內戰。7月,第4縱隊參加了聞(喜)夏(縣)戰役,全殲擁有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第31旅等部6300餘人。8月,參加同蒲戰役,攻克趙城,殲敵3000餘人。9月,參加臨(汾)浮(山)戰役,全殲號稱“天下第一旅”的胡宗南部整編第1師第1旅,俘其中將旅長黃正誠。11月底至次年初,第10、第13旅參加晉西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7000餘人。
1947年1月,第4縱隊第10、第13旅發起汾孝戰役,殲敵3600餘人。4月,第4縱隊發起晉南戰役,殲敵2萬餘人,解放縣城25座。
7月,為配合陝北我軍打破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協助晉冀了魯豫野戰軍主力進軍大別山,第4縱隊和第9縱隊、第8縱隊第22旅、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共8萬餘人組成陳(賡)謝(富治)集團,於8月23日強渡黃河,腰斬隴海路,迫使進攻陝北和尾追劉鄧大軍的國民黨軍撤出部分兵力對付陳謝集團。至11月底,陳謝集團共殲敵5萬餘人,攻克縣城30餘座,在豫陝鄂邊界地區完成戰略展開,成立了豫陝鄂軍區(後改為豫西軍區)。
1948年1、2月間,第4縱隊在河南葉縣地區開展以訴苦和“三查”“三整”為中心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
3月8日,陳謝集團和華東野戰軍第3、第8縱隊發起洛陽戰役,14日攻克洛陽,全殲國民黨青年軍第206師等部2萬餘人,第28團活捉其師長邱行湘。
5月9日,第4縱隊改稱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
11月,第4縱隊參加淮海戰役,數次擔任阻擊重任,殲敵近萬人,為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以第28團為例,戰前全團共有戰鬥人員1635人,戰後僅剩108人,減員1527人,可見戰鬥之慘烈。
1949年2月,遵照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的指示”,中原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下轄第3、第4、第5兵團。第4兵團下轄第13、第14、第15軍,陳賡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2月21日,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第10、第13旅和豫西軍區部分部隊在河南郾城縣黃閣村正式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周希漢任軍長,劉有光任政治委員,陳康任副軍長,廖冠賢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下轄第37、第38、第39師,全軍共29298人。
第37師由第10旅改稱,周學義任師長,雷起雲任政治委員,崔致堂(兼參謀長)、趙華青任副師長,劉德裕任政治部主任,原第10旅所轄第28、第29、第30團依次改稱第109、第110、第111團。
第38師由第13旅改稱徐其孝任師長,南靜之任政治委員,王長有、李慕愚(兼參謀長)任副師長,張丕緒任政治部主任,原第13旅所轄第37、第38團改稱第112、第113團,1949年1月組成的南陽、宜陽獨立團合編為算114團。
第39師由豫西軍區第6、第3軍分割槽部分部隊組成,黎錫福任師長,侯德才任政治委員,朱兆林任副政治委員,毛凱任參謀長,張鉤任政治部主任,第6軍分割槽第39(即原第13旅第39團,1947年11月調歸豫西軍區)、第40(第39團之一、五、九連和白河大隊等地方武裝於1948年1月合組而成)團改稱第115、第116團,第3軍分割槽新164團(即原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第55師第164團)改稱第117團。
4月21日,第13軍參加渡江戰役,突破長江天險,進行千里追擊,先後解放了彭澤、弋陽、鷹潭、南昌、豐城、宜春等數十座城鎮,殲敵13400餘人,繳獲各種炮67門、輕重機槍675挺、長短槍4500餘支。第109團在渡江作戰中,率先突破敵江防,榮獲兵團授予的“渡江殺敵算一功”錦旗。
5月底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第13軍隨第4兵團歸第四野戰軍指揮,參加對白崇禧集團作戰。10月,第13軍參加廣州外圍作戰,殲敵4000餘人。
11月18日至12月中旬,第13軍參加粵桂邊圍殲戰,共進行大小戰鬥28次,開敵21000餘人。
1950年1月1日,第13軍參加滇南戰役,歷時49晝夜,連續征戰三千里,進行大小戰鬥14次,開敵15000餘人,俘虜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兼第8兵團司令湯堯,將五星紅旗插到了祖國的西南邊陲。
在解放戰爭中,第13軍及其前身部隊征程遍及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蘇、福建、江西、廣東、廣西、雲南共10個省,參加戰役22次、戰鬥數百次,殲滅國民黨軍155400餘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0年2月1日,第13軍軍部進駐雲南開遠,成立滇南衛戍區,周希漢、劉有光分別兼任衛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下轄蒙自邊防區、寧洱邊防區、文山邊防區。蒙自邊防區由第38師和滇桂黔邊縱第10支隊組成,第38師師長徐某孝、政治委員張丕緒兼任司令員、政治委員;寧洱邊防區由第39師和滇桂黔邊縱第9支隊組成,第39師師長黎錫福、政治委員候德才兼任司令員政治委員;文山邊防區由第13軍軍直抽調部分幹部和滇桂黔邊縱篇4支隊組成楊江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另外,第37師抽調部分幹部和滇桂黔邊縱第8支隊組成玉溪軍分割槽。
3月,第37師進駐昆明,擔任城防警備,師長周學義、政治委員雷起雲兼任昆明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
4月開始,第13軍在滇南進行大規模剿匪鬥爭,先後進行了大小2079次戰鬥,殲匪55000餘人。
1951年,第13軍先後抽調幹部戰士9600餘人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同時,根據中央軍委頒佈的《國防軍陸軍編制表》,第13軍改稱陸軍第13軍,並進行了正規化現代化整編,成為一支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雄師勁旅。
第十三軍與雲南省軍區部隊於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發起了中緬邊界勘界警衛作戰,沉重打擊了逃緬的國民黨軍,併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熱帶叢林地區作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68年12月,第13軍調防重慶,接收54軍營區。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該軍作為西線主力,巧渡紅河,突破敵人縱深前沿,勝利完成了攻克越西北重鎮柑塘市的任務。
1985年,第13軍和第50軍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十三集團軍,軍部位於重慶。該集團軍屬甲類集團軍,為全機械化部隊。十三集團軍是全軍中最擅長山地、高原、熱帶叢林作戰的甲類集團軍,有山中猛虎之稱。
十三集團軍在朝戰結束後的1954-2008年間,對外參加過中越、中印戰爭,柬埔寨維和、海地維和、非洲維和,對內參加過解放西南(1952年)、西南剿匪、西藏平叛、新疆平叛等軍事行動,是1989年之後,唯一一個有師級以上作戰調動的甲類集團軍,也是1995年以後唯一一個有多次參與實際作戰任務的軍級作戰單位,是解放軍快速反應部隊之一。
第十三集團軍所屬部隊長期駐守雲南,主要作戰任務為威懾印度、越南,防止西藏動亂。
2004年參加解放軍軍一級山地作戰演習,第13集團軍參演部隊以極大優勢戰勝其他軍區部隊,其純熟的山地戰法震驚參觀的眾多國外觀察員。
2006年,從第十三集團軍的戰士成長起來的少將王西欣接任集團軍軍長,在一年時間內全軍建制和作戰能力煥然一新。在演習中甚至擊敗號稱全軍最強的萬歲軍(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集團軍)派出的參演部隊,震驚全軍。后王西欣少將亦被調往第38集團軍任軍長。
2008年,第二次全軍大規模山地作戰演習,第十三集團軍再次粉碎其他軍區專門針對13集團軍山地叢林作戰的反制戰法,大比分戰勝全軍中的王牌部隊,再次震動東南亞各國的軍事觀察員。在汶川大地震中,第13集團軍全體出動,最快的部隊僅3.5小時便奔襲400公里到達現場,幾乎達到零預備時間,即使最偏遠的山區,透過第13集團軍陸航部隊空投,亦只使用了不到7個小時的時間,反應速度之快,震驚國內外觀察者。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第十三集團軍集結出發僅用18分鐘。
2016年原屬成都軍區的第十三集團軍,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
2017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以原18個集團軍為基礎,調整組建13個集團軍,番號分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和八十三集團軍。
第十三集團軍番號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