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君,一個陪您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說起朝鮮戰爭,我們下意識想到的就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我們對抗美援朝戰爭都很熟悉,但絕大多數人都都對一個事情知之甚少,那就是在戰爭爆發初期,曾經有大量朝鮮族或朝鮮裔解放軍參戰,也就是所謂的中國朝鮮師,這之後才有了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橫推美韓聯軍的那一幕。
在朝鮮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共計擁有步兵團21個,其中10個團是由解放軍朝鮮師組建的。1949年7月,我軍向朝鮮方面移交了兩個朝鮮師,在1950年3月,又向朝鮮移交了一個師又一個團。
除了直接返朝參戰的部隊,朝鮮人民軍中包括總參謀長、2個軍長、6個師長在內的諸多高階指揮員,都是解放軍培訓的,在解放戰爭中積累了充分的作戰經驗。
朝鮮進入到我國東北地區,是從大約19世紀中期開始的,這時的朝鮮人只是為了逃避饑荒。到了日本侵佔朝鮮之後,出現了第一個遷徙高潮,大量不願做亡國奴,想要堅持抵抗的朝鮮各界人士紛紛前往中國,想要依靠中國復國,他們前往了我國各地,但主要目的地依舊是東北地區。到1920年,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朝鮮人保守估計在45萬左右。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我國東北地區,這時朝鮮人遷入東北地區迎來了第二個高潮。一方面是抗日隊伍在東北興起,大量朝鮮抗日人士前往投奔。尤其是抗聯成立後,基本形式就是我國戰士與朝鮮族戰士混編,比如著名的朝鮮族將領李紅光就曾任抗聯第一軍參謀長,而金日成則擔任過抗聯第一軍的師長。
而另一方面則是日本的殖民政策,日本在佔領東北後執行“日人入朝,朝人入滿”的政策,大力推動朝鮮人移民東北,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朝鮮人已達到了170餘萬,關內也有40餘萬人。
這些朝鮮人在中國的土地上,廣泛地參加了反帝反侵略的戰鬥,從北伐戰爭,到土地革命戰爭,再到抗日戰爭,都有這些朝鮮人的身影。
抗日戰爭勝利後,一部分朝鮮人帶領大量幹部返回朝鮮,試圖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政權。但大部分朝鮮人選擇留下,他們敏銳地認識到當下階段在華朝鮮人還不能全部返回朝鮮,他們必須依靠解放軍,完成軍事幹部的培養和軍隊的訓練。依靠中共和解放軍完成解放朝鮮,實現民族獨立的目標。
此時在華的朝鮮人部隊以延安的朝鮮義勇軍為主,1945年8月11日,朱德總司令釋出命令:
“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及朝鮮境內作戰,解放朝鮮人民,我命令:現在華北對日作戰之朝鮮義勇隊司令武亭、副司令樸孝三、樸一禹立即統率所部,隨同八路軍及原東北軍各部向東北進兵,消滅敵偽,並組織在東北之朝鮮人民,以便達成解放朝鮮之任務。”
武亭率領延安朝鮮軍政幹部學校和隊伍到達瀋陽後,因蘇聯紅軍拒絕朝鮮義勇軍進入朝鮮,遂由武亭帶領部分幹部先行返回朝鮮,而其餘部隊約3000人,則留在了東北,這就為解放軍朝鮮師的組建做下了鋪墊。
11月7日,中央決定將部隊改編為7個支隊,第一支隊留在瀋陽,並負責擴建第二支隊;第三支隊開赴北滿,並負責擴編第四支隊;第五支隊開赴東滿,並負責擴編第六支隊;第七支隊開赴吉南地區。
經過擴編髮展,第一、三、五、七這四個支隊都吸收了大量東北地區的朝鮮人,在隨後的改編中,全部進入瞭解放軍序列。
第一支隊擴充最快,在1946年2月就擴充達到了5000餘人,並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李紅光支隊。1948年4月,李紅光支隊再次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獨立第4師,隨後參加了四保臨江、四戰四平、解放瀋陽等戰役。在遼瀋戰役後,獨立4師再次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6師,並留在東北地區,擔任瀋陽的衛戍任務。
第三支隊則是先吸收了原哈爾濱保安總隊朝鮮獨立大隊,隨後在解放戰爭中被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松江軍區獨立8團。1948年1月,獨立8團在吉林同當地部分朝鮮族部隊,以及牡丹江軍區14團合併,改編為東北民野戰軍獨立11師,隨後參加遼瀋戰役。戰役結束後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4師,擔任長春衛戍任務。
第五支隊抵達中朝邊境後,擴編為延邊警備第一旅,並開展剿匪工作。不久,改編為東滿獨立師,1947年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獨立六師。遼瀋戰役後,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6師,並隨軍入關,先後參加了平津戰役、渡江戰役,隨後又進入西南地區,直抵重慶。
經歷解放戰爭的磨練,解放軍中的朝鮮人被基本上合併到了師級部隊當中,以166師、164師、156師為主,其餘則以營、連級建制在各部隊中。這些部隊在解放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鍛鍊,戰鬥力極高,即將成為解放朝鮮的中堅力量。
1949年上半年,解放戰爭大局已定,但在這一年,朝鮮半島的局勢卻愈發緊張起來。1948年底蘇聯紅軍撤離朝鮮,1949年初美軍也開始撤離,此時的南北統一問題日益緊張,南朝鮮調動軍隊,企圖發動戰爭統一朝鮮。
1949年4月,情報顯示南朝鮮將很快發動戰爭,為了抵抗南朝鮮的侵犯,朝鮮方面一邊向蘇聯請求武器裝備的援助,另一方面正式提出了請求讓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人返回朝鮮的請求。
4月28日,朝鮮派全權代表金一前往中國,協商朝鮮師返回朝鮮協助國防的事宜。毛主席親自會見了金一,並向金一保證,駐紮在瀋陽和長春的兩個師,隨時可以連同裝備一起返回朝鮮,但另一個在南方作戰的朝鮮師,需要等到戰役結束才能調回。
最終,在中、蘇、朝三方面商議後,最終決定兩個朝鮮師繼續留在長春和瀋陽整訓,但營團級幹部分批輪換回朝集訓,以熟悉朝鮮情況。兩個師的全部兵力,視朝鮮國內局勢而定,一旦出現異常,便立即開赴朝鮮。
7月初,情報再次傳來,南朝鮮軍已經決定在月內動手,朝鮮立即全軍戒備,並要求在中國東北的兩個朝鮮師立即開赴朝鮮。
1949年7月20日,第164師、第166師正式脫離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啟程前往朝鮮。
長春師(164師)滿編10821人,配備各種槍支6500餘支,擲彈筒67個,各型火炮132門,改編為朝鮮人民軍第5師,駐紮羅南。瀋陽師(166師)滿編10320人,配備各種槍支8000餘支,各型火炮166門,改編為朝鮮人民軍第6師,駐紮安州。
1949年底,四野在中南地區的戰鬥基本結束,跟隨四野南下的朝鮮師和散佈在各部隊的朝鮮人,他們的回朝支援被提上日程。在與朝鮮方面溝通後,同意了朝鮮的請求,將四野所有朝鮮人和朝鮮幹部,按照朝鮮人民軍的編制重新整編,擇機開回。
1950年1月29日,命令下達到四野,命令四野所屬各部在2月20日之前完成第一步集中編組,對各部所轄朝鮮人,凡班以上建制,無論步兵或炮兵,均保持原有建制,所屬武器裝備、車輛馬匹一概不動。裝備不足者,各部儘量補齊。
2月2日,中央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第15師的番號臨時授予新編組的朝鮮師。至3月中旬,各部朝鮮人在鄭州集結完畢,以原156師為基礎,共編為一個步兵師和一個補充團,其餘排以上幹部編為一個幹部大隊,班級幹部編為一個教導隊,其他人員編為一個後方工作隊,共計22191人。
這次整編後的朝鮮師素質極高,排職以上幹部達兩千餘人,黨員數量達到11811人,預備黨員3587人,戰鬥功臣達14342人。
1950年4月8日,獨立第15師從鄭州出發,分批開赴朝鮮。主力(156師)改編為朝鮮人民軍第7師,後改成第12師。補充團改編為人民軍第4師18團。大量幹部編入正在組建中的機械化步兵團。
此後的6月10日,解放軍鐵道兵團所屬各部,又在石家莊集結了朝鮮人3200餘人,暫編為獨立團,於6月22日啟程前往朝鮮。8月1日,東北軍區又從各部集結了3100餘人,由金光一率領返回朝鮮。朝鮮人民軍以這些部隊和其他零星返朝的官兵為骨幹,整編為朝鮮人民軍第10師。
從1949年7月開始,到1950年8月,在解放軍中服役的整建制朝鮮人部隊以及其他零散官兵,共五萬餘人返回朝鮮,加入朝鮮人民軍。朝鮮人民的幹部骨幹,包括所有高階指戰員,全部都有抗聯或解放軍的服役經歷。這些歷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指戰員和部隊,在之後的朝鮮戰爭初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在洛東江戰役中,人民軍第12師(156師)迅速穿插,突破南朝鮮軍第8師和首都師的阻擊,成功佔領安東,而後率先強渡洛東江,佔領浦項,將美軍的釜山防禦圈撕開了一個大口子。之後,12師被命名為“安東師”。
而由獨立15師補充團改編的人民軍第4師18團,先是在漢城戰役中,18團又成為了第一個攻進漢城核心城區的部隊,之後又烏山殲滅了美軍史密斯大隊,成為朝鮮人民軍首次殲滅美軍的記錄,第4師因此被稱為是“漢城第4師”。
在之後的戰鬥中,這些由解放軍朝鮮師改編的部隊浴血奮戰,在美軍仁川登陸後更是堅持戰鬥,最終這些部隊普遍減員50%以上,為朝鮮戰場贏得大量時間。戰後,大約一萬人左右的朝鮮人,再次返回東北定居。
中朝兩國在謀求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的鬥爭中並肩作戰,朝鮮人民在支援中國人民取得解放勝利後,中國人民反過來支援朝鮮人民,這是兩國人民在長時間的反帝國主義反殖民鬥爭中共同奮鬥的結果,是保衛民族獨立的正義之舉。
文章整理不易,歡迎關注狼君。
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想讓更多人瞭解這些歷史知識和故事,請把它推薦給更多人吧。
本文章為狼君歷史原創,未經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轉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