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22名紅軍,參與到了飛奪瀘定橋的戰爭當中,他們攀上了光禿禿的鐵鎖鏈,頂著國民黨的炮火,用自己的生命,為長征的紅軍,拼出了一條逃出生天的道路,是他們的無私付出,才讓共產黨在國民黨的圍剿之下生存了下來。然而,就是這樣一群偉大的戰士,在戰爭結束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們僅僅只記住了他們的事蹟,卻根本就記不住他們的名字。直到今天,這些戰士中的一些人,他們的名字仍然還是一個謎。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才導致這些戰士資訊丟失呢?事情到了今天,又有多少個戰士被找到,被人們所知曉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到1935年,看看當年發生的事情吧。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因為中國共產黨內部錯誤指導的影響,紅軍在國民黨的第五次圍剿中慘遭失敗,為此中國共產黨做出了長征的計劃。在長途跋涉了幾個月之後,在國民黨的追擊之下,中央紅軍來到了大渡河,他們打算在這裡橫渡大渡河,和紅四方面軍匯合,然後在另做打算。最終,中央紅軍把渡河的地點,定在了安順場。並且以迅雷不及掩耳,擊敗了當地的國民黨勢力,成功繳獲了三條小船。然而,此時的紅軍面對著兩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當時,需要渡河的紅軍戰士,高達兩萬人。但是船隻有三條,而且大渡河的水流非常的湍急,想要划船渡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想要靠著這三條小船來渡河,效率會非常的低,在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中央紅軍,根本就耽擱不起這麼長的時間。想要臨時搭建浮橋,顯然也是一個非常不現實的計劃,因此中央紅軍把目標,瞄準了大渡河北上的瀘定橋。他們決定,從那裡強勢渡河。
瀘定橋是一條鐵索橋,這座橋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因為他是大渡河上,唯一的一座橋。始建於清朝,是西藏和四川之間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為了防備紅軍從這裡突圍,當時駐守在這裡的劉文輝也早早地做足了準備,把瀘定橋上的木板,全都拆卸了下來,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阻攔紅軍的行動。說到這裡,很多朋友都會非常的好奇,當年蔣介石和國民黨,是抱著非常強的決心,想要置共產黨於死地,為了防止紅軍逃走,難道劉文輝不應該乾脆直接毀掉瀘定橋,這樣不久可以一勞永逸了麼?其實,這個道理,劉文輝也不是不懂。但是,劉文輝多多少少對於國家和百姓,還是有一點良心和責任感的。我們剛剛也說過,瀘定橋在當時,是唯一的渡河要道,中國之所以這麼多年沒有在這裡修建橋樑,就是因為這裡的地勢險要,工程的難度,更是非常的難以想象,清政府當年為了修建瀘定橋,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一旦,徹底地毀掉瀘定橋,雖然在短時間之內,可以起到困住共產黨的作用,但是從長遠的利益看來,這樣的行為在那個戰事混亂的年代,同樣也是破壞了國民黨自身的利益,癱瘓的交通,會讓國民黨深受其害,同時還影響了當地百姓的生活,導致民生抱怨,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劉文輝才沒有對瀘定橋下手,僅僅是命人拆掉了橋上的木板,劉文輝對於自身的軍事實力也是非常自信的,他相信,在自己強大的火力之下,紅軍是不可能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從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溜出去。然而,也正是這份自信,甚至可以說是自負,給了紅軍突破的機會。
紅軍在經過了討論會議之後,組建了兩支突擊隊,一支隊伍負責火力進攻,一支隊伍負責鋪設木板。二連連長廖大珠當起了隊長。就這樣,在後方火力的掩護之下,這場關係著中國共產黨生死存亡的戰爭,正式拉開了帷幕。隨著團長的一聲令下,22個戰士,率先衝上了瀘定橋,面對著擁有精良武器的國民黨,他們沒有絲毫的畏懼,他們視死如歸,只是為了完成這場艱鉅的任務,在生死較量的戰場上,國民黨的氣勢,居然落到了下風。紅軍的突擊,打得他們措手不及,一時之間居然毫無招架之力,他們的狀態變得越來越慌亂,最終還發送了求救的訊號。然而,此時紅軍也早早對他們的援軍進行了阻攔和伏擊。孤立無援的劉文輝,在失去了希望之後,放棄了駐守瀘定橋,帶著自己的殘餘部隊離開了瀘定橋。而紅軍的勝利,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那22名突擊隊員中,有4名戰士,因為中彈英勇犧牲,他們分別是魏小三、劉大貴、王洪山、李富仁,他們為國家和民族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在經歷了這樣一場激烈的戰爭之後,紅軍沒有片刻的喘息,他們要珍惜每一分鐘,不然很有可能就會遭到敵人的圍堵。因此,他們馬不停蹄地再次出發,繼續執行任務,就連統計傷員的時間都沒有,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年,那22名勇士的名字,並沒有被系統的統計出名單,這也成為了中國和民族的遺憾。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人開始整理這些在戰時為中國,做出特殊貢獻的戰士的資料,而這個時候人們驚訝地發現,雖然瀘定橋戰役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但是人們卻根本不知道這些戰士的名字,就這樣,人們開始踏上了尋找這些戰士的路。為了能夠從茫茫人海之中,找到當年的這些戰士,中國成立了調查小組,在1975年的5月份,他們在江西南昌的革命歷史紀念館,找到了第一個戰士,這個戰士的名字叫做劉梓華。這讓工作人員們非常的興奮,隨後他們找到了紀念館的負責人,並且從這裡順藤摸瓜找到了廊坊軍分割槽,經過再三確認,他們終於確定,劉梓華就是當年參與飛奪瀘定橋的戰士。同時,也得到了更多關於劉梓華的資料。在中國解放之後,劉梓華在廊坊軍分割槽成為了一名參謀長,只不過在1951年,劉梓華就因病去世。
有了這個開端之後,參與調查的工作人員們,再次有了幹勁,同時也看到了希望。1985年,調查組工作人員王永模,見到了當年參與了該戰役的楊成武將軍,並且從楊成武的口中,得到了又一名小戰士的名字。楊成武告訴王永模,當時參與突擊的22人中,有一個小戰士,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因為這個戰士,是一個苗族的小夥子,他小的時候,一直都跟在父親的身邊在深山裡生活,因此從小練就了一身攀爬的好本領,這也是他被選入突擊隊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個小戰士的名字,叫做雲貴川,這是他在當兵之後,才擁有的名字。然而,除了這些,楊成武將軍也給不出更多有價值的資訊,唯一知道的就是,雲貴川並沒有在那次戰役中犧牲。而云貴川的名字,也從此也出現在了瀘定縣紀念館中。
1986年,為了找到更多戰士的線索,王永模在北京見到了當年紅四方面軍的團黨總支書記的羅華生將軍,羅華生將軍當年親自參加了突擊隊員的選拔,因此他對於這些人的名字,應該有著更加深刻的印象。羅華生將軍告訴王永模,當年自己選人的標準,要求對方必須是黨員或者是入黨積極分子。這些人中,包含了二連的領導幹部,連長指導員,黨支部書記,羅華生將軍提供的這些寶貴線索,也讓王永模的調查和尋找,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在之後的日子裡,王永模等調查小組的人員,還在日以繼日的尋找著這些戰士,慢慢的在他們不放棄的調查之下,有12個戰士,漸漸浮出了水面。除了最初的劉梓華和雲貴川以及之前提過的廖大珠,他們又找到了王海雲、李友林、劉金山、趙長髮、楊田銘,五名戰士。
而他們的名字,也被人們記錄在了飛奪盧定橋紀念館,在飛奪盧定橋紀念館裡,有22根柱子,這些柱子是花崗岩石柱,代表著當年的每一名戰士。只不過,因為找到的戰士只有8人,所以只有8根柱子上留有這些戰士的名字。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兩根石柱的頂端上面,雕有戰士們的人像,其中一個就是我們上面提過的劉梓華。
這些偉大的勇士,在那個戰爭的年代,不顧一己之身,不顧個人的利益,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共產黨的安危,換回了中國的強大生命力,是他們無私的奉獻,讓新中國得以重生。在我們當今的社會,戰爭似乎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但其實,一切的歲月靜好,都是有這樣一群人,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為我們負重前行,我們看不到這些戰士在邊防工作的場景,但是我們需要去珍惜他們對於國家以及人民的付出。
和平的年代非常的來之不易,這得益於祖國的強大,得益於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付出,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平凡的社會中,不忘歷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