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經•繫辭上】
01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世間萬事萬物總是有陰陽兩面,有其自身完整性,但人們常常是見仁不見智,或者見智不見仁,總不見其全貌。
就卦畫而言,奇偶二數、陰陽二爻、乾坤兩卦,都是一陰一陽。
就六子而言,震、坎、艮為陽卦,巽、離、兌為陰卦,相互對立,即為一陰一陽。
就六十四卦而言,由三十二個卦對立而成,非覆即變,也是一陰一陽。
就卦變而言,老陰老陽發生變動,本卦變之卦,這仍是一陰一陽之道。
總之,離開陰陽,就沒有六十四卦,就沒有變易的法則,也就沒有了《易經》。
02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剛柔即是陰爻陽爻。“爻者言乎變者也”,爻象是變動的,是用來說明事物運動變化的。
卦爻象的變化正是基於陰陽爻的相互推移,即所謂:“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在剛柔相推的過程中,其對立面相互作用,既有相交,又有相攻,如:“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這均是對陰陽爻相互作用的具體描述。
而陰陽爻相推的結果是,或進或退,或長或消,於是便有了吉凶悔吝之辭。
03 易與天地準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事故謂之爻。”
聖人設卦觀象,是效法天地萬物的形象及變化之理而制定的,是源於自然界的秩序和變化。
《易經》及其筮法是對自然現象的模寫,其根源在自然界。掌握了《易經》的原理就可以瞭解萬事萬物的執行規律,故而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