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和順縣以特色產業為紐帶,以專案平臺為依託,以“飛地模式”為路徑,持續深化“12大基地”建設,築牢人才“引鳳巢”、栽好人才“梧桐樹”,為奮力開創全縣鄉村振興和經濟轉型出雛型新局面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走進山西銀河灣農牧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的“太行雲牛”育種基地,只見幾百餘頭育肥牛膘肥體壯,或站或趴,不時發出哞哞的叫聲。這些肉牛之所以個個矮壯結實、毛色發亮,正是公司與山西農業大學畜牧研究所的技術團隊合作帶來的“紅利”。
與此同時,技術團隊結合和順縣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實際情況,在山西銀河灣農牧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推廣了現代肉牛高效繁育技術、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加工利用技術、肉牛日糧配置與營養調控技術、放牧牛群科學飼養管理技術,有效促進了母牛繁殖潛力的發揮,實現了牛群的快速繁育。
山西銀河灣農牧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 王仲明,最近我們廠裡的牛存欄達到了800多頭,主要是從事母牛的繁殖。咱們這個廠一年能產牛犢300多頭,適齡母牛是450來頭,再一個就是透過技術方面的提升, 從防疫各方面的角度,都逐步(實現了)程式化的免疫,牛得病率降低了,常年得到三次驅蟲,免疫各方面都是程式化的進行,透過這項技術的指導,咱們的效益就更提高了。
山西銀河灣農牧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與高校合作以來,牛場在存欄適繁母牛數量基本不變、飼養成本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年增產犢牛57頭,創造直接產值效益達可60萬元。
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 張志軍, 透過校企合作、推廣、試驗,示範新技術,提高農民的肉牛育肥技術,使咱們原來老百姓以出欄架子牛為主,逐步轉變為出欄高檔育肥肉牛,使咱們養牛業的經濟收入由以前的出欄一頭犢牛1萬塊錢左右,達到出欄育肥肉牛2萬5千到3萬塊錢的收入,加快咱們養牛的產業化現代步伐。
山西銀河灣農牧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與高校合作打造的產學研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正是和順全力做強雙創高地,著力推進“12大基地”建設的有力呈現。與此同時,和順與清控科創科技園管理有限公司圍繞“12大基地”建設、資源共享等達成合作意向,簽訂《和順縣創新人才生態建設框架協議》,依託企業成熟團隊,搭建“和順縣·清控創新基地推進校企合作飛地創新平臺”,將企業所擁有的高校院所、科研團隊、高新技術企業等優質資源精準匯入“12大基地”,並利用該企業及其清華校友會在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科創領域的影響力,聚智招才、引鳳入巢,讓“人才紅利”飛進梁餘大地,形成撬動和順轉型發展新支點。
為進一步拓展省校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和順一方面積極引智“續航”,帶動產業裂變,挖掘推介全縣礦產、農牧、旅遊等資源優勢,主動“走出去”與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太原理工大學等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對接合作,廣泛引技引智,全力推進智慧化礦山建設,促進煤炭行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和順厚植育才土壤,掛牌“許村國際藝術公社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和“山河醋業有限公司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接納來自浙江大學、河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8所高校的100餘名學生開展實習實訓,鍛鍊提升實踐能力,並透過開發旅遊專案、完善課程體系等,將石柺會議紀念館打造為紅色教育和國情教育基地,吸引高校師生到和順憶先烈、銘初心,進而瞭解和順、紮根和順。
來源:和順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