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的不規律所以導致飲食方面也有很多問題,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脾胃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歸屬於中醫的“胃痞”、“腹痛”、“嘔吐”等範疇。“胃痞”是指胃脘部脹滿脹不舒服的一種自覺症狀,一般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胃中之物從口吐出的一種病症。
對於以上病症,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國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有記載,如:“髒寒生滿病”,“溼勝則濡洩”。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也有相關疾病的辨證施治。漢代以後歷代醫家都有許多精闢的論述,提出了許多有效的治法和方藥。中醫認為導致消化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感受外邪
如暑、溼、寒、熱等外界不正常的氣候。
2.飲食所傷
如暴飲暴食、過食肥甘、溫涼失宜、飲食不潔之物等。
- 情志失調
如煩惱鬱怒、憂鬱思慮、精神緊張。
- 臟腑虛弱
- 多見於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
多因長期飲食不節,飢飽失調,或勞倦內傷,或久病之後,或素體不足,或年老體弱所致。
消化不良的分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肝氣犯胃型
由於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學習壓力加大,精神緊張,情志抑鬱,易致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脾胃受傷,受納和運化水谷功能障礙,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症見:胃脘脹痛,脘痛連脅,胸脘痞滿,納呆噯氣,喜嘆息,煩躁易怒,或焦慮不寐,隨情志因素而變化,舌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化滯消痞。
2.飲食停滯型
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往往易暴飲暴食,嗜食肥甘厚膩,損傷脾胃,中焦氣機阻塞,健運失司,腐熟無權。症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納呆噁心,或嘔吐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膩,脈滑。治以消食導滯、和胃降逆。
3.脾胃虛弱,痰溼停滯型
素體脾胃虛弱,或由於各種原因日久損傷脾胃致脾胃虛弱,納運無力,痰溼滯留中焦,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氣機逆亂。症見:胃脘痞滿,餐後早飽,噯氣,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四肢乏力沉重,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脈沉濡緩。治宜健脾益氣、和胃化溼。
4.寒熱互結、氣不升降型
由於誤用下劑,損傷中陽,外邪乘機而入,或溼滯日久化熱,寒熱互結,氣不升降。症見:胃脘痞滿不痛,灼熱嘈雜吞酸,口苦,腸鳴洩瀉,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治宜辛開苦降、和胃消痞。
預防嬰幼兒上火性消化不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合理飲食有一句老話“兒童不知飢飽”,兒童好吃的吃得沒夠,自己吃撐了都不知道,不好吃的一口也不吃。這種情況需要大人來幫他控制,即使他再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能由著他的性子吃,無論是飯菜、點心還是水果,都要適量。讓孩子從小養成飲食的好習慣,使其內臟更好的適應。
緩解上火症狀儘量選擇母乳餵養,透過天然植物調配而成的清火和開胃產品,可緩解孩子的上火症狀,達到“一清二潤三舒暢”的降火效果。
三、
注意保暖及衛生注意腹部保暖,不要使胃腸道受寒冷刺激,同時儘量減少呼吸道感染。注意衛生,養成飯前洗手習慣,注意食物清潔新鮮。
以上是關於中醫消化不良的內容,希望對於有需要的人提供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