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開端》特別火。
這部電視劇屬於典型的“平開高走”型別,剛開播的時候6集連放。
然而。。。第一天播放量3~4千萬吧。
知乎上的提問,回答者也寥寥無幾,印象裡也就不到100個回答吧。
結果越到後來熱度越高,到最後幾集特別是大結局的時候,全網鋪天蓋地都是熱搜和討論。
我還問了幾個渠道的朋友,他們說其實宣傳力度也不沒那麼猛,自來水還挺多的。
前天的時候總播放量已經突破13億次了。
挺多人從劇情、演員演技、劇本角度分析為什麼這個創新題材的電視劇能成為全網熱搜。
我倒是對他的生產模式和創作流程特別感興趣。
開端有3件事情做得還挺好的。
1
第一件事情是真心尊重的觀眾體驗,尊重了觀眾的智商。
原著小說也就2、30萬字,裡面還有一個番外篇,同一個世界觀架構但是劇情和主線關聯不大。這麼個短小精悍的故事,長電視劇撐不起來,也就是一個日劇的體量。
結果拍出來還真就是15集。
但是以前可不是這麼玩兒,很多製作方會把一個短劇故事給拉長到30集甚至40集——反正和廣告主甲方爸爸談合作,15集也是談、40集也是談。集數多了,廣告金額高,賺錢效率高。
為了做多集數,很多招數。
比如放慢節奏,可以把每個人心理活動和特寫多描寫一下,一個簡單的對話故意說得很囉嗦。
之前很多電視劇男女主角吵個架1集多,咱又不是沒見過。現在影片網站都有倍速播放功能,2倍速、甚至3倍速。有人總說這是年輕人不耐心,但我覺得以前電視劇節奏磨磨蹭蹭也是要負責的。
再比如加入原作沒有的劇情,有些作品節奏非常快,很多支線一筆帶過。這好辦,直接把這些支線大幅擴充套件
《開端》裡,實際上還是加入了一些原創劇情,但是在觀眾看來影響不大。要是按照之前拉長劇情的玩法,公交車上那麼多人,每個人背景介紹都來2集(什麼家庭身世一類),這不10幾集就有了麼。
但這樣觀眾看著太難受了,特別是加入一些腦殘劇情填充的時候。上次看一個古裝劇,主角回憶童年,母親去世以前讓他去尋找失散了5年的妹妹。
後面見到身邊的朋友都會說上2句妹妹的事情。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到大結局妹妹怎麼丟的,到哪裡去了,發生了什麼,完全沒有任何體現。主角拯救城市,本來也不是妹妹,那為什麼要有個妹妹?!
這麼多年看電視劇,哪些是湊數的,哪些是必要的,觀眾早就有個大概瞭解。但是為了賺錢,之前很多劇情各種侮辱觀眾智商。
《開端》這個故事,就一個短電視劇體量,拍出來15集,相當尊重觀眾體驗。
2
第2件事情,是挑好故事、找合適的演員。
開播第一天我就把網路小說原著給刷完了,其實閱讀量和平臺頭部作品比——也就一般般,但正午陽光還是選擇了這個故事,用一個國內不常見的題材做做創新。
2021年娛樂行業整頓之後,好多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做電視劇了,主要是“大IP+頭部流量+網路轟炸”這個財富密碼用得太多了。
找一個文學網站上排名靠前的大作,邀請頭部流量明星拍攝(甚至都不拍攝,後期PS),最後各大平臺上一通宣發和買流量。
原作名頭夠大,原著粉絲就是一股貢獻流量的有生力量;明星有流量,衝著這張臉就能賣出價格;網上買量,還能給所有人一個交代,順便養活一個產業鏈的人。
也不是說沒人想用開端這種思路創作。
只不過:你和他說故事、他跟你聊資料;你和他說型別、他跟你聊資料;你和他聊演員,他跟你聊資料。
早期上面這種模式還是有效果的,畢竟模式創新也是創新,只不過後來用同樣套路的人多了,熱錢進來太多了。時間就是金錢,做一個就能火一個,就能賺大錢。
誰還做品質控制,大量作品完全經不住時間檢驗,生產了太多垃圾的內容。
在那撥人看來,給觀眾塞垃圾無所謂,掙錢就成。
好在2021年娛樂行業經歷了比較大的整頓,這種公式化的生產模式走到了盡頭。
3
第3件事情是把原作者請過來改編劇本。
這個作者以前不做編劇,所以用了6個月時間在賓館邊學邊寫。好處當然是原著作者對劇情、人物、細節理解更深刻,改編的時候不容易跑偏,不好的地方在於——挺費時間的。
認識一些工業化改編劇本的人,他們那個改編速度實在是太快了,投資方和出品方特別喜歡,時間成本低。
所以經常出現改編變成亂編的情況。
之前有人吐槽一個劇,說裡面有個“忍辱負重”的角色,給寫成了見誰都咬牙切齒,這樣的人物給鄰國當人質,絕對活不過第二集。
哦對了,人家也有道理,說這個劇的演員演不出來真正的忍辱負重,就不費那個力氣了。
從產品角度來說,開端這就是以前創作的模式,只不過後來流量經濟一開始,反而創作開始不正常了。
4
很多人最近開始說《開端》的火爆能不能複製。
從產業視角來看,《開端》的火爆完全複製挺難的,特別是在娛樂行業整頓的大背景之下,工業化“孵化”一個爆款的路徑給直接掐斷了。依靠作品質量讓觀眾投票,哪個電影、電視劇也不敢在立項的時候打包票。
之前和影視投資人聊過,我就很好奇當年吳京拍戰狼的時候是不是知道這玩意兒火,畢竟很多人用“後視鏡”視角說當時這個劇如何在立項的時候就拿到了“天時”、“地利”、“人和”。
答案是——覺得應該不錯,但是沒想到這麼火。
影視行業是一個風險相對比較高的行業,一種降低風險的方式就是儘量找這個行業裡的“天才”,這種人往往有引領觀眾審美的能力。
就像喬布斯曾經說過的——使用者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到給他們做出來。
但是,這樣的人在市場裡實在是少之又少,很多人按照喬布斯的產品哲學一通埋頭苦幹,燒完錢之後草草收攤。
還有一種降低風險的方法,是“產業化”,就是《開端》這種做法。
從市場需求出發——市場上是不是需要這樣一個型別?
產品化思維——這個篇幅的故事,適合做成什麼樣的產品?哪些演員適合這樣的故事人物?
專業化創作——原作者寫也好、專業編劇操刀也罷,關鍵是在故事和劇本取得一個微妙的平衡;
當然還有很多要素,重點是按照文娛行業客觀規律,去打造產品。
這樣做完全複製爆款仍然很難,但至少在機率上要高很多。
我就怕,市場上為了複製《開端》的火爆,抄形式不抄方法。
下個月同樣的題材、類似的劇本、看著眼熟的設定,又十幾個、二十幾個專案開始立項了。
上一次隱秘的角落之後,類似的題材就這麼給玩兒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