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記者 馮雙 通訊員 楊陶玉
俗話說,“能吃能睡,長命百歲”,“睡個好覺”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睡眠不足已經成為生活中的普遍現象,由此帶來的危害也很多。比如降低免疫力,增加阿爾茨海默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影響身體發育,甚至還可能導致長胖等。
睡不好會打亂內分泌 飢餓素不斷提醒人進食
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治醫師齊暢博士介紹,有研究表明,睡眠小於8小時是一種新的增加體重和導致肥胖的危險因素。臨床顯示,不少肥胖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狀。“長期失眠會減緩人體新陳代謝功能,還可能影響神經激素增加熱量的攝入,從而誘發肥胖症。”其中,最直接影響就是食慾素。
食慾素包括促進飽腹感的“瘦素”和促進飢餓感的“飢餓素”。飢餓素主要向大腦傳遞“餓”的訊號,讓你趕緊進食,因此也被稱為“好餓啊激素”。
“研究表明,睡眠減少會導致瘦素分泌減少,飢餓素大幅增加,這樣一來會增加人的食慾,使限制熱量變得更難以堅持,吃的頻率和分量更多,人也就更胖。”齊暢解釋,在吃得多且不健康的情況下,睡眠減少還會讓身體減少消耗,進入低能耗狀態,也為長胖增加了砝碼。另外,睡眠時間短還會導致皮質醇升高,進一步刺激飢餓素釋放,增加食慾。
正常的皮質醇分泌是有節奏的,睡眠不足、日夜顛倒會打破其變化規律,讓其在該下降的時候升高,產生變胖負面效應的同時,還會導致高血壓、高血糖的發生。
前幾天,53歲的李先生因失眠症來就診,坦言自己睡不好卻越來越胖。李先生飽受失眠、多夢困擾7年,白天工作效率下降,易感疲勞,情緒低落,吃飯的時間不固定,而且鍾愛重口味的食物。近一年來,身高170cm的他,體重從60kg飆升至80kg,血脂、血糖隨之升高,令他焦慮難安。
像李先生一樣的中老年患者在精神科門診很常見,他們是“睡不好”的高發群體,為此也服用過很多藥物,如苯二氮卓類藥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和抗抑鬱藥物,這其中的部分藥物還會導致體重增加或肥胖。
值得一提的是,睡眠不規律還會導致褪黑素減少,使人無法進入深度睡眠,生長激素、胰島素等的分泌都會受到影響。
那麼,什麼樣的睡眠狀態才算好呢?齊暢表示,並沒有所謂的正常睡眠量,睡眠量視每個人的需求而定,存在個體差異很正常。“判斷標準就是睡眠後有沒有影響各種日常功能,比如白天沒有想睡的感覺,體力、精力、情緒、行為是否正常等。”
一般來說,成年人平均每天睡7-8小時左右,60歲以上的老年人平均睡5-7小時就比較合理。儘量保證晚上10點到早晨5點的優質睡眠時間,體重增加或肥胖的機率會下降,同時也會降低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的患病率。
“千金難買老來瘦”並不科學
老年人還需“有點分量”
很多人認為,老年人本來就是慢性疾病高發病群體,控制體重就是控制這些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因此便有了“千金難買老來瘦”這句話。
“雖然瘦下來對人的身心大有益處,但老年人千萬不要過分減脂。”齊暢表示,老人適當保持身材對健康有益,但身材過瘦也可能導致諸多健康風險,需要警惕營養不良的發生。“瘦老人”的新陳代謝和各種生理功能都會比正常老人低,體質相對較弱,對飢餓和勞累的耐受能力差,常常會感覺精神不振,易出現疲勞,頭暈目眩和肌力下降的現象。此外,有研究表明老年人還是“有點分量”比較好,體重指數越低的老年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越高。
從醫學角度說,肥胖的科學定義是身體脂肪過度增多,體重超過正常值的20%以上,並對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的一種超體重狀態,正常情況下可以透過BMI(身體質量指數)來評估體重與身高比例。對於正常的成年人來說,BMI超過25時就有些超重了。
(請圖片作者與本報聯絡索取稿酬)
【來源:每日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