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疼多年,換關節後彷彿擁有了新的人生”、“關節置換術後的七旬老人行走自如”……
隨著“人工關節置換”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大家對這個手術已不再陌生。但據我們瞭解,依然還有不少人對關節置換存在恐懼:會不會把整個關節卸掉?人工材料會不會脫位、折斷?這麼大的創傷手術老年人能不能承受?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任姜棟副主任介紹,目前,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是人工關節置換術中最常見的兩類手術,其10年成功率已經超過90%,更有80%以上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長達20年以上,甚至伴隨其終生。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我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近44萬臺,全膝關節手術近25萬臺。
“在臨床上,經常能遇到因為缺乏對關節置換手術的正確認識而耽誤治療的病人。”
任姜棟遺憾地表示,很多前來就診的患者都已忍受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病痛,期間不停地吃藥、針灸、貼膏藥,用盡辦法也沒有真正解除病痛,直到關節變形,才走進醫院進行關節置換,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一、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相當於“修補”或“重建房屋”
“人工關節置換,算是本世紀骨科的偉大發明之一。”任姜棟介紹,很多因關節疾病而長期臥床、坐輪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就可以重新下地走路了,還有一些運動員重新回到賽場上,“很多人的人生從此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人工關節置換術被認為是最成功的外科手術之一,它是怎麼做的?任姜棟打了個比方。
人的關節就像是一間房子,用得越久,裡面越容易積灰,甚至牆皮都會脫落,使得磚塊外露,這相當於關節腔裡堆積了被磨掉的關節軟骨碎屑、增生的滑膜、骨贅或瘢痕等,導致骨頭露出來了。為了能長期住下去,我們要開始修補房子了——人工關節置換術。
“如果房子的框架結構還在,只需做修復性的手術,把關節表面增生的坑坑窪窪的多餘物質都清理乾淨,在原來的骨頭基礎上放入金屬襯墊,中間夾著活動的半月板即可。如果房子的框架結構歪了,說明骨頭磨損嚴重,關節嚴重畸形,此時需要推倒房子,重新將地基打牢,蓋一間新房。”
任姜棟表示,現在的手術技術越來越成熟,人工關節材料也越來越好,若能準確把握手術指徵,術後患者進行更科學有效的功能康復鍛鍊,不僅可以延長人工關節的使用期限,還能讓患者的軟組織損傷降到最低,保持長期良好療效,從而大大提高術後滿意度。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合併有其它疾病時,不太適合馬上做關節置換手術。“一般建議將全身性的疾病病情控制住,或將感染病灶清除乾淨後再進行手術,這樣才是相對安全的做法。”他補充道。
二、髖膝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鍛鍊方式各異
實際上,有些患者在關節置換術後依舊會感到疼痛,便認為是手術失敗了。對此,任姜棟表示,其實大多情況是因為關節感染或假體周圍骨折脫位等,“康復鍛鍊的方式不對,也是引發疼痛的原因之一。”
“我經常和病人說,手術結束後才完成30%-40%的康復程序,實際上還有60%-70%的部分在於康復鍛鍊,以及人工關節的正確使用。”他提醒,因為髖關節和膝關節的運動方式不同,決定了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方式也不一樣。
髖關節屬於球窩關節,活動幅度大,它就像是在碗裡的圓球。做完關節置換手術後,最關鍵的是不能讓這顆圓球從碗裡滑出去,因此,康復期的鍛鍊主要在於避免脫位。
特別是在術後半年內,儘量不要做深蹲、盤腿、蹺二郎腿、側身睡覺等需要髖關節極度屈曲的動作,因為此時的肌肉、關節囊這些起到保護性的軟組織張力還未完全恢復,旋轉時容易使關節滑脫。
“特別是一些老年人,上廁所時要坐廁,沙發不能坐太深。”
膝關節屬於滑車關節,相當於門軸的作用,主要完成類似於“開門”和“關門”這種沒有太大幅度的旋轉動作,因此,康復期最主要是鍛鍊關節活動度,推薦一個方法:
嘗試把腿保持伸直,儘量伸到0度,讓肌肉有伸直的張力。待肌力恢復後,再慢慢練習屈曲動作,逐漸增大幅度,直到90度或100度。
他提到,有的患者在術後不久,會讓膝蓋像撥浪鼓一樣晃來晃去,“其實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容易導致關節有積血、積液,從而形成粘連,影響功能恢復。”
任姜棟最後總結道:“根據不同部位關節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鍛鍊方式,才能快速有效地促進康復。”
本文指導專家:
任姜棟,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省骨科醫院)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