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釋出案件公開公告,該院於2022年1月4日裁定受理上海青客公共租賃住房租賃經營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破產清算一案,公告顯示,該公司關聯近千條限制消費令,多次被列為失信執行人,未履行金額近3000萬元。
此外,據此前報道,由於股價已長期低於1美元,青客還面臨著從納斯達克退市的風險。
從炙手可熱的風口到“雷”聲不斷,長租行業已然變天。曾經的“國內長租公寓第一股”青客公寓,在經歷短暫的高光之後,大機率只能黯淡收場。
01 從上市到“躺平”
2019年11月,青客公寓一舉上市,成為長租公寓海外上市第一股。彼時,青客仍是VC/PE機構們的心頭好,並且獲得多輪投資。
天眼查資料顯示,青客公寓共獲得過5輪投資,投資方陣營中不乏達晨財智、賽富、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投資機構。
但實際上,青客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一直平平。2019年11月5日,青客公寓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17美元/股,當天開盤價17.35美元/股,上市三天後漲至19.05美元/股,市值突破9億美元。
然而好景不長,此後青客公寓的股價一路走低,截至美東時間1月21日收盤,青客公寓每股報0.43美元,股價已經跌去97%。
目前,青客公寓未披露2021年的營收情況,按照青客公寓此前公報資料,2020財年,青客公寓淨虧損達15.34億元,同比擴大了208%。在此之前,2018財年、2019財年,青客公寓的淨虧損分別為4.99億元及4.98億元。
其資產負債表顯示,截至2021年8月,青客租房期末資產總額合計約7.54億元,負債合計約10.32億元,所有者權益合計約為-2.78億元。
青客公寓雖然獲得了長租公寓上市第一股的頭銜,但是本身其市場發展的水平其卻不是頭部的狀態。逗留資本市場的兩年多時間裡,伴隨青客的,是爆雷、倒閉、高管離職、租客及房東大規模維權等風波。
根據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文書,青客租房以其無法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為由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天眼查App風險資訊顯示,青客租房關聯近千條限制消費令,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599次,未履行金額2819萬元。
在青客租房眾多的執行裁定書中,均顯示法院已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書,責令其在限期內履行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傳喚其到法院接受調查詢問,並報告財產狀況,但被執行人未履行義務,且未申報財產。
02 昏招頻出 亂刀自殘
青客公寓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破產的?同策資管指出,青客的敗局既有長租公寓盲目擴張導致資金鍊斷裂的縮影,也有其自身經營不善的原因。
或許是時運不濟,或許是對行業缺乏敬畏,青客公寓的上市高光轉瞬即逝。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讓本就利潤微薄的長租行業雪上加霜,遊離在業主與租客之間的長租公寓主體運營方生存維艱。
壓力之下,青客公寓以虧損為由對部分旗下管理的未滿租房源“強制降租金”,對於不接受降租的房主採取解約操作,由此遭到大量房主維權。“青客公寓倒閉”的訊息也時不時傳出,彼時青客公寓回應稱“遇到資金困難,但公司仍在正常運營”。
在疫情特殊時期,透過“趁火打劫”的方式緩解現金流,“兩頭吃”行為不僅喪失了客戶的信任,也極其不利於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同年4月,青客公寓被爆出已被國資接盤,才沒有造成大範圍的惡性事件。青客將旗下各主要城市的部分房源轉交給建融家園(建行旗下的房屋租賃服務平臺),先轉交了杭州約5000套房源,而後又陸續轉交了杭州、上海、北京等地2萬多套房源。
按照邏輯,在國家隊接手後,青客又剝離了一部分不良資產,本來或許有機會翻身。但令人不解的是,青客卻在此時選擇了逆勢擴張。
2020年7月,青客公寓擬1.3億美元收購7.22萬套公寓房源,此前還於2019年12月併購天津一公寓品牌企業,隨後又收購四川領先公寓品牌在成都和重慶資產,此次併購完成後,青客公寓透過併購獲取的租賃單位累計約12.1萬個。這一做法,使本就脆弱的現金流更加岌岌可危,其對成本控制的失控也進一步將公司引入了深淵。
此外,高管團隊的分崩離析更是使青客公寓加速墜落。2021年1月,青客公寓創始人金光傑宣佈辭去青客公寓CEO、董事會主席、董事長等職務,自此徹底退出了公司管理層。一同辭職的還有洪瓊、鄭趙春、姚愷愉、羅永詳等公司高管或董事。多位公司元老級成員集體離職,青客經營面臨的壓力呼之欲出。
同年10月4日,青客公寓釋出公告稱,於2021年9月28日收到納斯達克證券市場有限責任公司上市資格部工作人員的通知,表明青客的美國存托股票(ADS)的收盤價連續30個工作日低於每股1美元以下,公司未滿足納斯達克上市規則5450中規定的最低出價要求,面臨退市風險。
作為曾經的“國內長租公寓第一股”,在資本的潮水褪去之後,青客公寓大機率只能落魄收場,留下一地雞毛。
03 長租還有沒有前景
實際上,不只是青客,國內已有多家長租機構接連爆雷。如蛋殼公寓、巢客公寓、上海嵐越公寓、樂居公寓等多家機構被曝資金鍊斷裂,長租公寓還有沒有前景?什麼樣的企業才能活到最後?
仲量聯行釋出的長租公寓報告指出,2016~2019年期間,許多運營商選擇透過包租模式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張,但由於該發展模式的租金成本高,造成長租公寓運營商無法把控運營風險,因此導致數家長租公寓運營商陸續“爆雷”。在市場經歷了大規模洗牌後,投資人更為謹慎,包租模式發展較前幾年呈現出放緩趨勢。
有鑑於此,仲量聯行預計,未來能在中國長租公寓行業拔得頭籌的運營商要具備資本實力、物業資源以及品牌忠誠度,以實現輕重資產相結合的長期發展策略。更多運營商將會重新考量運營策略,前期透過加大重資產佈局來擴大規模並證實自身運營能力,以推動其未來更廣闊的輕資產規模擴張,以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對於長租公寓行業,景暉智庫首席經濟學家胡景暉認為,在透過加強立法、加強行業監管、資本市場改革、農村土地入市、國家隊進場等,未來能夠作為一個20年的產業發展規劃、有效的集合資源和政策去推動的前提下,長租公寓行業未來還是大有可為的,還是可以積極健康發展的。只是如今第一波拍死在沙灘上,痛定思痛之後,對中國的長租公寓進行一個20年的系統性的產業規劃,輔之以立法和行業管理,行業前景依然非常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