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如下四個階段的認知歷程: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當一名嬰兒呱呱墜地,睜開眼睛,第一次看到這世上的一縷陽光,正式開啟了人生的探索之旅。
起初,和所有動物一樣,嬰兒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吃飽喝足、閉眼睡覺,就是他們的全部需求。
此時,他們還沒弄明白“知道”,到底是是個什麼東西?但很快,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步入學堂,從老師口中、書本、電視、網路上,知道了這個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的多姿多彩和變化莫測。
很多時候,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去“知道”那麼多東西?不少孩子只是為了期末試卷上,老師用紅筆書寫的漂亮數字。
不知道自己知道
當他們有了自我的概念,並開始和父母頂嘴, 承受著成長的煩惱。為了那小小的成就感,在同學面前可以秀出自己,在家庭裡可以得到更寬鬆的環境,甚至只是為了滿足羞羞的好奇心,他們像海綿一樣瘋狂的吸收各種必要的、不必要的知識。
孩子們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知道了很多很多。但父母們經常會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聽到那些“童言無忌”的論調,而驚訝的發現孩子在慢慢長大。
知道自己知道
終於,等到了成年步入社會的一天,當孩子或許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們正式成為了家庭的頂樑柱,有了絕對的話語權,和對事件處理的決定權。
不用再被迫接受父母和老師的指教,這種“揚眉吐氣”的感覺真好。他們知道,這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他們還知道,接下來最重要的事,就是頂住壓力、打拼、賺錢。除了與賺錢相關的事以外,他們不想知道任何知識,也沒時間去關心這些事。
人性中有一種弱點,就是總認為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為才是最合理的,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但凡接觸到外界那些出乎自己意料的事情,我們都會感到驚慌錯亂,然後大腦裡就會收集一切線索去證明外界的是不合理的,自己的一切才是對的。
而且越成功的人,這個弱點越堅固,他們還習慣於把運氣帶來的成功歸結於之間的實力和能力。但恰恰也是這種自我保護,讓一個人無法突破自己的思維牢籠,從而因為看不到真相遭受現實的打擊。
因此如果你的運氣不錯,靠運氣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和認可,那你就徹底完了,因為你將活在一個巨大的假相里,自以為是。總有一天你會遇到重大的挫折或者遭遇,現實會給你一個重重的耳光,打醒你。
人們常把自己視野的邊界,當做是世界的邊界。因為他們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就只能當他們不存在了。
《教父》裡的一句臺詞:只用一秒鐘,看到本質的人,和大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知道自己不知道
只有極少數人,會時刻保持警覺性,經常環顧周圍看起來可能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事。他們可能沒有經歷過,但一定見識過別人所經歷的危險和陷阱。他們身上那些所謂的“上進心”,很大程度來自於承認自己的弱小,和對生存環境的敬畏。
看到災難或者悲劇的新聞,他們沒有僥倖心理,從來不輕信自己可以避免。他們會習慣性用代入的方式,為自己虛構場景,在頭腦中進行模擬演習,在網路上查詢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所以,在真的遇到突發的危險時,他們的應激反應總是會快人一步。可能只是零點幾秒,但那也許就是生死一瞬。
發現自己的無知,需要相當程度的認知;承認自己的無知,需要相當程度的自信。
誠然,你不可能學到所有的知識,這與學歷和智商都沒有關係。我們日常生活中,也一定接受過各種模擬演習,地震演習、消防演習、交通安全教育……其中有不少人是在學校、單位的組織下“被迫”參與進行的。他們可能認為,發生這種事情的機率太小了,幾乎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汶川大地震中“最牛的學校”安縣永安小學,由於經常組織演習,全校無一人傷亡
還有很多、很多危險,難以進行演習,但是它發生的機率卻非常之高。例如:詐騙。
丟掉浮躁與虛榮,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一種多麼可貴的品質,珍惜它,那是你未來的最可靠的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