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薄弱
關於金融科技對於銀行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我曾經寫過多篇文章論述,最近的一篇是《金融科技助力銀行業務》。可以說,金融科技是銀行轉型發展的重要基石。在金融科技的競爭中,全國性大型銀行已經一馬當先了,相比之下地方中小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已經全面落後。
在基礎架構方面,大型銀行中有些已經完成了從傳統IT架構向雲計算基礎架構的轉型。在應用開發方面,四大行和招行已經基本完成了核心系統的自主可控開發和周邊系統的敏捷開發,IT系統對於業務的響應速度大幅提升。
但是,反觀地方中小銀行目前的IT基礎架構還是以傳統的豎井式結構為主,應用開發嚴重依賴於ISV和外包公司,整個IT建設思路缺乏統一規劃。以至於,現有的IT系統不僅無法支援銀行的業務創新,連基本的精細化管理都難以推進。當然,這種落後並不完全是中小銀行管理的問題,裡面有幾個客觀存在的因素:
首先是規模效應問題,雲計算,Dev-Ops,開源自主開發,人工智慧,大資料等這些技術是非常好。但是,有個問題是金融科技的投入是巨大的,全套玩下來IT預算非常大。這裡面不僅包括大型計算中心的建設,還包括常年維持巨大的開發運維團隊。以招行為例,2017年之後開始加大金融科技的能力建設,5年的時間,開發人員從原來的800多人增長到8000多人。像工商銀行這樣的巨無霸,IT開發運維人員有接近20000人。
如此,巨大的IT投入,需要銀行的業務規模和營收能力與之相配。因為,IT建設具有明顯的長尾效應,即同樣的系統服務1000萬客戶和服務1億客戶的成本可能只增長一倍,但是收入可能會增長4-5倍。所以,金融科技是有閾值的,如果規模沒有達到一定級別,金融科技更像是一個花瓶,中看不中用。中小銀行規模小,金融科技難有突破性進展。
其次,是IT團隊建設的問題。借用電影裡的一句臺詞: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最貴。金融科技拼到最後就是拼人才,拼IT團隊的技術水平。這裡就有個大問題,我國的IT發展極不平衡。IT精英基本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個別IT業比較發達的二線城市,比如:杭州,成都等。其他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城市,IT人才難覓影蹤。所以,這些地方的地方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有天然的劣勢,基本屬於無解。
經營理念陳舊
去年12月1日,銀保監會官網發了一篇文章《加快建設中國金融人才庫 為中小機構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文章指出:
高風險金融機構出險的重要原因在於,主要高管人員完全是非專業人士,長期存在“亂作為”現象。建設金融人才庫主要是加強規範統一管理,鼓勵和支援大型銀行保險機構臨近退休的專業人才,透過市場化雙向選擇,到中小銀行保險機構擔任董事長、高階管理人員、獨立董事或外部監事等職務,更好發揮其豐富的經驗和專業價值,補齊中小銀行保險機構金融人才隊伍建設短板。
這篇文章也從一個側面作證了我這裡要談的:目前國內很多中小銀行的高管經營理念陳舊,對風險控制還是憑經驗,對國家金融發展的認識滯後於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存款立行,規模為王,存貸為主的業務模式和目前國家倡導的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穩槓桿,支援新興科技和普惠金融的發展方向不一致。
未來,隨著居民財富管理意識的覺醒,居民存款被分流是必然的結果。銀行的負債結構必須多元化,存款,同業,央行借款多渠道發力。對公客戶的金融需求也會更加多元化,需要銀行提供的是綜合金融服務,而不是僅僅依靠壓低利率放貸款。
我國經濟降速換擋,過去那種拉來存款一定能放出去,放出去的貸款就一定能掙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貨幣增速下臺階,規模擴張對不良的稀釋作用降低。銀行需要根據風險和盈利能力去做業務決策。過去粗放的經營理念已經完全不能適合經濟發展的需求,銀行未來需要以精細化經營為基礎,推進EVA, RORAC等監控體系,讓銀行從一味做大走向做有特色的銀行。
地方債務暴雷風險增加
最後這個困境是一個老問題,這個老問題在當下的環境中更加嚴峻了。地方債務如果從狹義上講是指地方政府在公開市場上發行的債券。因為,地方政府原則上講是不能向銀行貸款的,但是地方政府管理的國資公司可以向銀行就某具體專案貸款。這種地方國資管理的公司舉債行為,就是我們說的廣義上的地方債務。
廣義地方債務最主要的呈現形式就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就是指地方政府發起設立,透過劃撥土地、股權、規費、國債等資產,迅速包裝出一個資產和現金流均可達融資標準的公司,必要時再輔之以財政補貼作為還款承諾,以實現承接各路資金的目的,進而將資金運用於市政建設、公用事業等專案。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主要表現形式為地方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簡稱“城投公司”)。這類城投公司多數不具備獨立盈利能力,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補貼或者度讓部分權益。多數城投公司都或明或暗地具有地方隱形擔保。所以,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應該被算作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地方融資平臺的償付能力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今年國家加強了房地產調控的力度,房地產公司拿地熱情下降很快,不少二三線城市的土地供應出現了流拍。土地財政是目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如果這部分收入減少,有些地方的城投公司償債能力將出現較大的問題。過去,銀行給城投公司貸款考慮到政府的隱形擔保,預設風險是很低的,如果一旦這個趨勢出現反轉,地方融資平臺貸裡面可能出現不少雷。
一般全國性銀行對於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是比較慎重的,會選擇經濟比較發達的省市發放平臺貸,而且也會嚴控平臺貸的總體風險敞口。以招商銀行為例,2020年招行在年報中披露:
境內公司貸款餘額1,149.02億元,較上年末增加87.27億元,佔本公司貸款和墊款總額的2.43%,較上年末下降0.11個百分點。報告期內,受宏觀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個別企業風險有所暴露,截至報告期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業務不良貸款率0.55%。2021年,本公司將按照“優選區域、擇優支援、合規運作、限額管理、強調自償、一城一策”的總體策略,秉承商業化原則,堅決打消政府兜底思維,根據專案和客戶經營性現金流對自身債務的覆蓋程度優選業務。
但是,地方性銀行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性銀行有大量的貸款投向了地方融資平臺。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在銀行貸款分類中的類別屬於“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國家統計局對於“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定義中74大類的7412小類“投資與資產管理”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高度相關。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檢視關心的城商行這一分類下的貸款餘額佔比和不良率。你們會發現很多城商行這一塊的貸款佔比遠高於全國性銀行。目前我觀察的資料介於6%~20%之間,甚至有些城商行此類貸款是對公貸款分類中佔比最高的。而這部分貸款的不良率又非常低,多數不足1%,有的甚至常年低於0.5%。
所以,我們表面上看著很多上市城商行的不良率很低,其實有一定地方平臺隱性債務風險暴露不充分的原因。明、後年,這部分貸款的資產質量將受到一定考驗。實際上,今年有些地方的土地出讓就是清一色的本地城投公司兜底拿地。這是在為地方政府財政續命,把問題往後拖。但是,土地財政的問題終究是要解決的,如果未來貨幣增速放緩,那麼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無法得到稀釋,能藏得了一時藏不了一世,總有一天會圖窮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