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佳節,按照中國人的傳統,一大家子人會在八月十五這天聚集在一起,共同慶祝這難得的團圓節。在進行完共享團圓飯、賞花燈、猜燈謎等一系列風俗活動後,想必你一定會抬頭仰望夜空,看著天上的那一輪圓月,享受難得的靜謐。但你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嗎:八月十五和八月十六,究竟哪天的月亮更圓呢?
月亮並不固定在十五或者十六圓?
是的,換句話說,在不同年份的中秋節前後,月亮有時在十五那天更圓,有時在十六那天更圓,甚至有時在十四或者十七那天最圓!
拿2005-2020這十六年的中秋節舉例,在這十六次中秋節中,“十六圓”出現的次數最多,共計出現十次。“十五圓”相比“十六圓”少了一半,共出現了五次,而最為特殊的當屬2007年的中秋節,這一年中秋節的月亮既不在“十五圓”也不在“十六圓”,而是在八月十七那天最圓。
據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的觀測結果,今年的中秋節月亮將在十五那天最圓,並且未來兩年的中秋節也都將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圓”。
為什麼月亮最圓的時間不固定?
古人以太陽為陽,與太陽相對的月亮為陰。我們所常說的陰曆,就是古人根據月亮不同時期的形狀變化從而制定的。按照陰曆的設定,每月月中時月亮是最圓的,也被稱為“望月”或“滿月”,月初和月末月亮則是以彎彎的月牙形式呈現給人們,也被稱為“朔月”和“晦月”。
之所以有這樣的稱呼,是因為古人習慣將陰曆每月的第一天稱為“朔”,每月十五稱為“望”,月末最後一天稱為“晦”,由此便有了朔月、望月等稱呼。
我國古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前赤壁賦》中寫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其中的既望就是陰曆的當月十六。
月球是以橢圓形的軌跡圍繞著地球運動,也就是說,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時遠時近,並不固定,這也是每年中秋節月亮最圓時刻都不一樣的原因。
據科學家計算,月球繞地球一週的實際時長為27.3天,但由於月球環繞地球旋轉的同時,地球也在圍繞太陽執行,因此,如果從月球地球、太陽三者處於同一角度為環繞一週的標準的話,那月球就需要29.5天左右才能完成環繞。
事實上,由於我們觀察角度的不同,外加地球、月球的運動以及太陽的影響,所以月亮在我們眼中呈現的往往不是個圓。而兩次滿月的平均間隔就是月球、地球、太陽三者角度再次相同所需要的時間,平均值為29.5天,具體這一時間大致為29.23天至29.77天。
閏月
除了月球29.5天左右繞地球執行一週這一因素外,閏月的出現也是影響月圓時刻不斷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陰曆的一年總共有354天,但地球圍繞太陽執行一週的時長卻是365.24天,兩者相差11天之多。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農民耕種就是依靠的陰曆,二十四節氣也由此應運而生。二十四節氣代表著不同時期應當從事不同型別的生產勞動等農業耕作,知道了二十四節氣,古代的農民伯伯就可以更好地播種、收穫糧食。而地球公轉一週的時間——365.24天才是整個四季輪迴所需的時長。
相比於一年的365天,11天可能並不算什麼大的誤差,但如果讓這11天每年都不斷累計,那麼只需要17年的時間,6月便不再代表夏天,而是代表冬天了。
換句話說就是季節和對應的月份出現了反轉,這就給古代的農民帶來了許多耕作上的困擾。而如果每年設定為13個月的話,相比四季一次輪迴的365天又會多出18天,十幾年後依然會出現季節和對應月份反轉的情況。
於是,古代勞動人民充分利用他們的智慧,發明出了閏月,即每19年加入7個閏月,總體設立閏月的原則是讓每年的正月初一都穩定維持在冬天結束、春天開啟的階段內。
同時,為了讓農民把握好耕作時間,閏月設定時還要考慮到維持節氣的大體穩定。閏月的設定是非常複雜的過程,對於數學還沒有普及的古代來說,讓老百姓自己計算無疑是痴人說夢。因此,通常都是由欽天監等部門透過大量計算、推演得出曆法後再發放給老百姓。
閏月的出現也使得月圓時間的變化更加不穩定。此外,因閏月出現,大小月也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月圓時刻。